2014年3月1日星期六

(電車)我們都與電車一起成長

(電車)我們都與電車一起成長

蘋果日報2014年3月1日

■60年代麥漢楷只坐樓下三等車廂,現在倒不時坐二樓,賞風景,憶往事
這個城市,正被強迫着改道變化。睡醒那刻,或許已不是我們熟悉的香港。惟獨電車,仍保持着那緩緩的車速,穿越大街小巷,記錄着我們的成長。過去一百一十年,電車由單層到雙層,由帆布、木質上蓋到全密封式上蓋的演變都經歷了不少變化,然而那兩道黑色電車軌,駛過時發出叮叮之聲,都依舊是老樣子。
「電車本身,已是一部活歷史,百多年來一定吸收了許多人的精神與故事,注滿了各式各樣的精靈。」喜與電車為伍的少女插畫家Stella So(蘇敏怡)邊速寫邊說。在她的幻想世界中,總是離不開電車,她筆下,都是活潑可愛的精靈。沒想到在年輕人的心中,電車又是另一種浪漫,因為對老一輩的人來說,電車的浪漫,大都發生在電車上。
一百個人坐電車自然都有一百個不同的故事,那你的故事,又是甚麼?

記者:陳慧敏
攝影:黃子偉、伍慶泉、部份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車上苦讀科科A 麥漢楷

香港長者協會主席麥漢楷,曾在香港十多個政府部門及公營機構委任公職,獲得英女皇榮譽獎章、香港特區榮譽勳章、香港長期服務獎章第二勳扣等獎章和獎項。一生人的成就,也許在電車上萌芽,那是一九六○年。「我現在都不時乘電車,享受那片刻的閒情,還懷念在這裏讀書溫習的日子。」一九六○年麥漢楷剛考上「聯合書院」,申請到每月平均一百六十六元的政府助學金,扣掉六十元學費,以一百零六元生活費生活。那時他家住元朗,每天上學來回近五小時,後來索性與同學在灣仔租了個一百元的小套房,變成「港島人」。
二年級時,媽媽苦心經營的小販米業因農民失收而結業,民間銀行「義會」會頭失蹤,加上日本戰敗後,家中三大包如人高的軍票頓成廢紙。馬死落地行,他接下四份補習,每天乘電車由北角、灣仔、銅鑼灣到跑馬地幫補家計,每天忙到晚上十一時才乘一毫子電車回家:「我住元朗的時候,連坐巴士往大埔看牙都捨不得,在林錦公路上推單車差點中暑。所以坐電車三等座,已經好好。惟坐巴士與電車也要一毫錢,但巴士人擠,難上車,電車就一定得。最重要是走起來夠穩定,可以溫書。」獅子山精神,越苦越拼,那年代不流行派成績表,麥漢楷只顧發憤苦讀。多年後因為要申請移民,需要大學的成績單,回學校補領時才知道,原來電車苦讀的日子科科A,比一年級時進步多了!
𡚒鬥史外,還有情史。「多得你,我又想起一件往事。」他咪着眼,笑得滿臉通紅,並珍而重之地從文件夾抽出兩張電車車票:「一九六六年第一次拍拖,我才第一次花兩毫子,上電車二樓坐頭等。拖住女孩子,當然省不得。」那女孩,就是他未來的麥老太。我讓他給我兩張青澀的拍拖照,他卻給我一隻燒了幾百張二人年輕時的光碟。這份在電車開始的情,甜死了電腦前的我。


銀河鐵道有電車 Stella So

大家對電車的情,有理性的,有感性的。老少女Stella So的,卻滿是幻想,精靈、動畫人物交錯滿場飛,似宮崎駿的動畫。像八十年代,電車後面還拖着圓滾滾、肥皂般的小車卡;戰時給日軍徵用,身上的廣告畫變成清一色的綠,像囚犯。
Stella愛電車空氣流通。打個噴嚏,都可以吹走細菌;更愛由站頭坐到站尾:「要影相我會坐二樓車頭,想畫圖就坐中間。特別喜歡它轉彎時,車子一路行一路震,軌道上強烈的吱呀聲,像4D影院。」二○○六年,她就以電車為題,製作了一套關於電車與想像的動畫。深夜時分才出場的維修車,變了宮崎駿動畫裏的貓巴士;電車與電車車長則與《銀河鐵道999》接軌,可以上天下地飛出宇宙;按個鈕,躲在車裏的精靈,就給你畫地圖計角度,帶你到任何地方。坐在電車車廂裏做訪問,Stella的手已忍不住在畫圖:「你畫老香港,沒有電車就不似樣。我覺得舊東西都有靈魂,電車會把精靈吸進去,可以變成茶樓、茶餐廳、舞廳,是香港的縮影。」現在世界各地電車都設計成流線型,像巴士跟西鐵一樣,要潮。無論是安全、技術與生活理由,電車也免不了要隨時代更新,近年更新的電車,刻意保留舊設計,但歷史味道與烙印始終悄然流逝:「舊的太有味道了。希望它能在改善服務之時,也不要改太多。有些事情香港走得太快,但有一部份還是走不了的。」

屁股下的愛恨纏綿 馮錦成

說起電車,大家想起車長、叮叮聲、舊海岸線,還有大串電影裏的電車風景。但與大家連繫最深的,或許是你屁股下的那張……椅。
電車廠內,排滿一台台更新中的電車,害羞的馮錦成正屈膝檢查電車上新換的夾板地板。新一批電車,除了些小部件以纖維製作,車頂跟二樓的地板仍是木做。馮錦成:「幾十年如此!纖維有毒嘛,還是木材最好。」一九七八年二十二歲加入電車公司做木工,現年五十八歲,是電車廠裏最老資格的木匠。除了168至170號那三台鋁合金「千禧電車」外,多年來的電車由車窗、椅子、地板到樓梯,都以入榫方式人手木做。時至今日,電車的變化成為電車迷的收藏對象,單是電車座椅都最少歷經五次更新。車上那磨得光亮的木紋、車窗、梅雨天時車廂中淡淡的柚木香,都出於他十隻又粗又圓的指頭。
早期的電車坐椅是藤椅,漂亮,有風味。師傅們說:「夏天坐透心涼,冬天風吹屁股,咦吔!」望落雖則美如花,但藤椅有蟲蛀又多蚤,那片精美的藤𥱊容易坐凹穿洞,勾破衣服被投訴,只能重新編一張新的。馮錦成:「老師傅今年都八、九十歲了!當年他花兩天用針線細細編,我用手搖鑽在木框上鑽下固定藤𥱊的小孔都要一天,一星期才做一張雙座位椅子!」後來電車漸漸改用夾板與防火板製作木箱形座椅,夾板多倒刺,他天天拿木刨上車幫木椅磨皮,總好過埋首鑽洞的日子,廿年來出品木椅超過二百張,但最喜歡卻是一九八○年代的膠椅:「整張椅啤好,我裝上去就是,省工夫呀!」好坐嗎?「椅背無力位又窄,胖些都𠝹大髀,坐到腰骨痛,最不喜歡它。」木匠們覺得最近的柚木椅最好坐:「夾板做的木椅最多用六、七年,柚木最少用廿年,身價都貴好多倍!椅背有承托力位又夠闊,坐全程都不會累。」廿年不換,不怕沒工開?「是呀,可能被淘汰!我們好多工友退休後,都會回來繼續工作。兩年後,我又想想囉!」

兩代電車起底王

「小時候住在電車路旁。每朝凌晨四、五點,我就被急促的叮叮聲叮醒。不覺討厭,反而好想知道那是甚麼。」八十後謝耀漢,七、八歲時已對電車着迷,常伏在霎東街電車廠外,偷看電車更換廣告板,或用原子筆速寫電車號碼與車身廣告,記錄電車各種細微變化。那些人手繪畫的廣告,最少掛上幾個月,如「紅雙喜」、「十靈丹」等一用就是十年。謝耀漢:「我一看八、九十年代的電車舊相,可憑廣告認出年代、車牌與型號。」害羞的他翻着大叠自己拍的電車照片,細微到電車路線的轉變、電車每個組件運動原理等都仔細研究,過目不忘。
研究之路從來都寂寞,直至三年前遇上今年七十多歲、電車票收藏家劉銓登。劉銓登:「知道他想出一本電車書卻苦無出路,我的電車車票及相片收藏看得他口水流,他搜集回來的詳細資料又聽得我目瞪口呆,於是我就跟他寫了《叮叮傳奇──香港電車知趣》。」一老一嫩「電車父子兵」,穿過滿是油污的電車車底,研究電路結構,謝耀漢更24小時出動拍攝電車各種不為人知的畫面。由於書裏填補了太多連電車公司都未必有的歷史空白,最後被收入香港大學的圖書館中,目前他們正為第二部《叮叮傳奇》做準備。原來自2011年起,香港電車有限公司就開始換車計劃,以香港162台舊式電車計算,已換掉三十多台,謝耀漢就伏在電車廠外,偷窺電車行刑及拍照,記錄各號的電車演變史:「你覺得電車走得慢,其實它的替換速度最快,你今天坐到的舊車,也許明天就不在了。」

1906-1910年代車票正面


背面


50年代德輔道中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