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1日星期二

香港動畫《世外》專訪

 





香港去工業化為何是人類罕見的?鄭紹鈺

20251110
哈佛學記:香港去工業化為何是人類罕見的?
香港在十年內便幾乎消失的製造業是人類罕有的現像。原因一部份當然是中國。
香港是今日東亞唯一去工業化(沒有製造業)的經濟體。或許你想不到,香港曾經是臺灣經濟起飛時搞製造業的標竿。當臺灣的尹仲容還在說服國民黨內部要搞出口的時候,香港的紡織品早已傾銷美國等市場。在臺灣經濟起飛的時候,香港什麼都比我們快一步,更早比我們進入到新的產業,包括電子業。
香港自從跟中國經貿整合以來,香港經歷了人類曠古空前的去工業化過程。為了探索這一議題,我利用香港的資料,畫出了歷年香港製造業人口跟製造業廠商的變化,這資料相當不容易蒐集,因為今天香港的政府統計已經沒有專門的製造業報告了,所以過去我花了一些時日,輾轉從立法局的報告裡抄到這些統計數字(現在立法局已將該資料撤掉了)。
第一張圖是香港製造業的勞工人口。在1985年,香港製造業差不多在其繁榮的尾聲,有約86萬名製造業勞工,到了1998年,不過13年的時間,製造業勞工剩26萬,近70%的製造業工作消失。這13年間,香港人口是正成長的。
但這對香港整體經濟來說,製造業外流的結果則是讓香港徹底服務業化,金融業的巨大發展,讓香港的人均GDP突破到了東亞新境界。但在產業外移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
就香港的官方統計,1986年,就業人口約有35%在製造業,到了2011年時不到4%,但本該進製造業的人口沒辦法被金融業吸收到,因為金融業能吸納的人力有限,金融在1986年約佔6.4%的就業人口,至2011年也不過19.2%。「多出來」的就業人口就自然留到了酒樓、甜點店、跟燒臘館(請參考呂大樂,《香港模式:從現在式到過去式》的表6.3)
回頭說當年香港的製造業。跟臺灣一樣,香港的製造業的出口主力,是以中小企業為主的,接外國訂單、外包給國內其他廠商。出去自己創業的人還會跟老東家合作。看了過去的研究,發現曾經香港人覺得在工廠當工人是很有希望的一件事,因為「學滿了師」還可以出來自己創業,有自己一片天下。不過那都是過去的事情了。
跟臺灣不一樣,根據港督政府多次的調查,香港的製造業的金融來源,九成是自己的儲蓄。而在臺灣,製造業的金融來源,一度高達七成來自銀行。尤其臺灣在1980年代經建會發覺了電子業在金融上不易取得資金,而開始將電子業列入策略性工業,這是後話,不過一樣的電子業,在香港就得自己想辦法買設備了,在1980年代,匯豐銀行仍在做大買賣,你製造小小的零件的進不到大官人的眼裡。
為何香港去工業化是人類罕見呢?歐美不是也去工業化嗎?其實歐美的去工業化叫「就業去工業化(Employment Deindustrialization)」,但產出是逐年上升的,尤其在高科技的產業裡,歐美把持了關鍵技術。但香港不只就業去工業化,而是整碗被捧走,也遇到了「產出去工業化(Output Deindustrailization)」,今天看香港講要重拾製造業,但仔細看政府公布的製造業數據多少有點尷尬,因為有時候打字樓也硬被算到製造業裡,先不要談發展高科技了吧。
香港那邊有人說這是香港昔日「積極不干預」的結果。但什麼是干預?中小企業不如炒房的富人,被銀行忽略了,政府幫中小企業叫干預嗎?政府持有土地算極為介入了吧,但港府昔日每年賣地,卻不願意蓋工業園區。不是不干預,而是愛有等差。
香港大規模的去製造業,總體數據上對香港是美好的。人均GDP臺灣一時還追不上。但對經濟結構的影響是深遠的,因為大部份的工作都變成服務中國人,舉凡金融到酒樓,沒有中國的消費者到香港來,香港活不下去的。這種大規模的去製造業對香港的社會影響自然很巨大,甚至是思想層面的鉅變,可惜研究很少,或今天的環境也不容易研究了。

(本文原寫於2021年,最近遇香港故人,變化之大,感慨萬千,潤飾後,發表於方格子。)


 

出精特工隊|凌文龍陳漢娜合唱三級歌仔 爾冬陞都玩配「綠帽精」

 出精特工隊|凌文龍陳漢娜合唱三級歌仔 爾冬陞都玩配「綠帽精」

出精特工隊|凌文龍陳漢娜合唱三級歌仔 爾冬陞都玩配「綠帽精」

來自挪威的成人喜劇動畫《出精特工隊》(Spermageddon),已於11月8日正式上畫!今次由《IT狗》、《白日之下》導演簡君晋,首次嘗試發行工作,聯同一眾老友幕後班底,包括導演羅耀輝及合作多時的編劇唐翠萍 (Iris Tong),為動畫度身訂造廣東話抵死對白,又請來《填詞L》導演黃綺琳為全片歌曲填上粵語歌詞,及曾於《派對咖孔明》中聲演孔明,與KABE 太人rap battle而引起不少迴響的本地聲優蘇裕邦擔任配音導演,務求將這部動畫以最貼地的姿態呈獻給香港觀眾。

來自挪威的成人喜劇動畫《出精特工隊》(Spermageddon),當中有不少抵死情節。(《出精特工隊》劇照)

來自挪威的成人喜劇動畫《出精特工隊》(Spermageddon),當中有不少抵死情節。(《出精特工隊》劇照)

配音陣容方面同樣星光四射,包括林家熙 (Locker) 首次為動畫配音,與余逸思 (Yoshi) 演繹爆笑初夜情節;凌文龍與陳漢娜除了聲演「精子情侶」,更要開金口合唱;楊樂文 (Lokman) 一人聲演兩角,詮釋男主角大腦中的理智與感情;周祉君、陳湛文、岑珈其、肥蚊@小薯茄、阿J@小薯茄及朱Mic@小薯茄為不同造型的精子配出神韻。今趟粵語版更邀得多位金像級嘉賓聲演,包括影后余香凝、最佳原創電影歌曲演唱者謝雅兒,更有重量級金像導演爾冬陞客串,令聲演陣容更添驚喜。

凌文龍和陳漢娜繼《IT狗》之後再度合作,他們在配音前先一起看了影片,小龍說由於一大班演員本身已很熟絡,未配音前已能想像到對方配音出來的效果。「今次配音的挑戰是,挪威文比廣東話多音節,我們配音時要講很多廣東話字才能填滿一句,真的不容易。」陳漢娜在接到今次配音工作後,曾在家中幻想「精蟲的聲音」,她覺得這部電影的故事很好看,也很攪笑:「我不是歌手,唱歌不是我的強項,電影中的歌曲還要是歌劇路線,希望觀眾入場享受電影。」

Locker林定熙唔使配精蟲,係配人類,男主角角色。(電影公司提供)
Locker林定熙唔使配精蟲,係配人類,男主角角色。(電影公司提供)

《出精特工隊》充滿喜劇元素,由配音花絮影片中可見,眾位演員在配音過程中既認真又常常忍俊不禁,充滿歡樂氣氛。Locker今次是首度為動畫配音,他坦言自己今次是很「赤裸」地為男主角阿聰配音:「這部電影中有不少成人情節,我的拍檔是Yoshi,我們配音時不用見面,隔空去合作,大家都不覺尷尬,盡情地玩,配得很盡興。配音的過程中已覺劇情超好笑,希望觀眾入場都會笑爆肚。」

左右腦都係由Lokman配,一個衝勁小子,一個厭世油條,相當抵死。(《出精特攻隊》劇照)
左右腦都係由Lokman配,一個衝勁小子,一個厭世油條,相當抵死。(《出精特攻隊》劇照)
Lokman一人分飾兩角。(電影公司提供)
Lokman一人分飾兩角。(電影公司提供)

Lokman表示今次配音很過癮:「最初以為自己的聲音要和角色的口型完美配合,但原來可以透過後期配整,大大減輕了配音時的壓力。」他表示自己要一人聲演兩角,好玩多過困難。至於簡導的恩師,《白日之下》的監製爾冬陞,都有玩埋一份,聲演其中一叫「綠帽精」,頂帽跟其遭遇冇關,但都係一條可憐嘅小精蟲,有一段悲慘遭遇,最後更死得壯烈。

估唔到主席都玩埋一份,而且好認真咁配,唔係講笑。(電影公司提供)
估唔到主席都玩埋一份,而且好認真咁配,唔係講笑。(電影公司提供)
爾冬陞配的是「綠帽精」,遭遇相當悲慘。(《出精特工隊》劇照)
爾冬陞配的是「綠帽精」,遭遇相當悲慘。(《出精特工隊》劇照)

至於Yoshi則因為今次配音感到超級興奮,她從小就是一個卡通迷:「可能為卡通配音是我從小學時就有的夢想,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極度喜歡動畫和卡通,所以今次有這個機會我很興奮。」Yoshi又謂今次的挑戰比她想像中大,她要不斷幻想對手在場,而自己正和他對話甚至叠聲。

金像影后余香凝繼《白日之下》後再度和簡君晋合作,沒想竹到就是為阿簡發行的動畫配音:「今次D對白超大膽,我聲演的角色是癲癲喪喪的。」余香凝在配音時要唱一些和「器官」有關的歌詞,她表示「來都來了」,就豁出去盡情地配音。

世外影評|打破港動畫框框 從業力看輪迴與《大隻佬》隔空對話?

 世外影評|打破港動畫框框 從業力看輪迴與《大隻佬》隔空對話?



香港本土動畫一直難有代表作,但這部耗時七年製作的《世外》,由楊寶文監製兼編劇,吳啓忠執導,因為先後入圍「動畫界奧斯卡」法國安錫國際動畫影展、西班牙錫切斯國際奇幻電影節,更提名金馬獎「最佳動畫片」、「最佳改編劇本」及「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獎,這股外來的旋渦,令電影在香港未上畫先具聲勢,開畫日連同優先場票房便達120萬之高,喜出望外。

作為香港最新的動畫代表作,以「香港製造」的標準去說,今次的畫功確實令人眼前一亮,雖然難免會帶日系風向,而畫面的精緻度亦有所不及,但以本土之力製作而言,已經超越昔日的港產動畫框框,能夠誠心講一句,是成功帶出一份意境。

如何在每次輪迴中學習放下、寬恕,才是得到解脫的必經路。(《世外》劇照)

如何在每次輪迴中學習放下、寬恕,才是得到解脫的必經路。(《世外》劇照)


故事方面,《世外》打正旗號談人離世後的光景,重新演繹了佛家輪迴與放下執念的主題。影片透過主角轉世之旅,陪同她一起面對執念的放下、對因果的承擔,以及如何找到真正的解脫。是發人深省的命題,但亦不是罕有,最接近的便有《破。地獄》。

兩者相比,大家對死亡的看法是截然不同,《世外》以「輪迴」為基點,死亡是通往下一世的必經階段,而戲名所指的「世外」,就是一個等待投胎的空間,亡魂在前往投胎前要忘記前世的執念。所以在電影中,如何在每次輪迴中學習放下、寬恕,才是得到解脫的必經路。這樣看來,死亡並不是終點,而是邁向新生的門檻。至於《破·地獄》,重故人,更重在生的你我,該儀式看似為先人超渡,其實更能讓活著的解開心結。

《世外》的故事有不少沙石,尤其主角在多輪人生中所犯的失誤,大大小小但好些是極可避免,甚至難以原諒。當中所談的其實似《大隻佬》所講的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大隻佬》中,張栢芝飾演的李鳳儀,其中一世是日本兵,殺人無數業力重,難修補,最後選擇接受命運,勇敢面對業力,反而啟發了一直以為看破因果,在幫李鳳儀的「大隻佬」劉德華。當中帶無私的愛,更帶情愛,完全理解二人所付出與追求的是甚麼。

《大隻佬》中,張栢芝飾演的李鳳儀,前世是日本兵,殺人無數業力重難修補,最後選擇接受命運,勇敢面對業力,反而啟發了一直以為看破因果,在幫李鳳儀的「大隻佬」劉德華。(《大隻佬》電影劇照)
《大隻佬》中,張栢芝飾演的李鳳儀,前世是日本兵,殺人無數業力重難修補,最後選擇接受命運,勇敢面對業力,反而啟發了一直以為看破因果,在幫李鳳儀的「大隻佬」劉德華。(《大隻佬》電影劇照)

來到《世外》,小鬼一直幫小妹擺脫業力,她的前世害過千千萬萬的人,但最致命一次,是在戰亂期間,不知情下吃下親弟的肉以續命,這個錐心刺骨之痛,就連小妹也無法原諒自己,寧願放棄化成人鬼滯留在世外,但小鬼就是不許,「大隻佬」上身堅持替她清洗業力,那管是1000年的期限。

一個比李鳳儀更大的業力,你可以原諒到自己嗎?還是甘願留在世外,以活受罪的方式當作贖罪。至於小鬼一角,單以小妹一個笑容,便甘陪她押下1000年作無限輪迴,二人之間又未見有親情愛情的羈絆,這樣的押注會否太大,會否太無條件?就劇情而言,大可說理解,但情理而言就是欠說服力,難令觀眾投入。而且這是整個故事的關鍵位,要觀眾自行腦補一個合理的解說,實在掃興之餘,更難與《大隻佬》相提並論。

美國坐收一帶一路漁人之利 楊衛隆



 

楊衛隆

20251110
美國坐收一帶一路漁人之利
說到一帶一路,中共12年前的雄心壯志加上投入萬億美元的經濟實力,企圖利用大撒幣和基建投入塑造以中共為核心的全球新經濟、政治和軍事秩序,力壓歐美成為全球霸權。
美國面對中共一帶一路倡議,全無動作,讓中共走出去大撒幣。中巴經濟走廊的問題在於,中共跟什葉派的伊朗結盟,與什葉派有千年血仇的遜尼派巴基斯坦怎會真心跟中共友好呢? 拿了中共的錢、技術和資金,立即掉頭撲向美國,向美國提供稀土,幫助美國對抗中共稀土戰。
印尼和馬來西亞排華數十年,中共竟然要跟他們結盟,找死找對地方。印尼的雅萬高鐵一開始就是個燒錢的坑。馬來西亞森林之城是個鬼城陷阱。中共一邊在南海劃九段線跟東南亞國家翻桌子,一邊想拉攏他們反美,真是笑話。中共一邊跟什葉派伊朗結盟又想跟南亞和東南亞遜尼派伊斯蘭國家結盟,簡直荒謬。
美國坐收一帶一路漁人之利是甚麼一回事? 中共的一帶一路,一開始就是大撒幣。撒出去的幣全部沒有回報,一帶一路國家欠下中共巨債,無力償還。中共由派錢大財主,搖身一變成為催債的債主。這做極不討好,中共跟幾乎全部一帶一路國家因為錢債糾紛而鬧翻。
中共十分慷慨,免除非洲11項貸款,總額170億美元。本來這樣做可以消除債主催債的惡劣形象,可是,形勢卻急轉直下。免債變作刺血中共要害的利刀。所有一帶一路債仔立即要求免債。這樣的免債浪潮,中共不能答應。好了,中共給一部份國家免債,另一部份國家不免債還要催債,拿走別人的港口和基本設施抵債。這種厚此薄彼的免債行動令很多國家心生怨僨,反華排華暴動像連珠炮那樣大爆發。
這時候,美國走出來收割一帶一路,狠狠地切斷中共國供應鏈,將生產線和訂單交給一帶一路國家。因為一帶一路陷入財困的親中國家,看見美國拿出來的訂單和投資,立即由親中改為親美。美國一石二鳥,同時切斷中共國供應鏈又拉壟到一大批反中國家。
中共陷入兩難,借出去的錢收不回來,替人家建造的基建也收不回來。美國將生產線搬到一帶一路國家去,利用中共建造的基建,包括發電廠和公路,替美國搞生產。中共豈不是拼了命又花了錢替美國人挖井,自己卻沒水喝。中共知道中伏,氣至戰狼變瘋狗。

Peter Thiel 拆解為何高學貸與高房價,正系統性地將年輕人變成共產黨

 


20251110
房地產才是階級戰爭:Peter Thiel 拆解為何高學貸與高房價,正系統性地將年輕人變成共產黨

2020年,一封寄給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與尼克·克萊格(Nick Clegg)的內部郵件中,Peter Thiel 寫著:當 70% 的千禧世代 ( 大致範圍是1981年至1996) 自稱支持社會主義,我們不能再用「愚蠢」、「幼稚」或「被洗腦」去忽視。

Thiel 的論斷:這非關意識形態,這純粹是經濟的必然。當一個世代背負天文數字的學貸,同時被高不可攀的房價屏障在外,他們在資本主義體系中根本沒有利害關係。一個無法讓人積累資產的體制,自然會培養出自己的反對者。

Nick -- 我當然不會建議我們的政策,應該去不假思索地擁抱千禧世代的態度。我會是最後一個倡導社會主義的人。

但是,當 70% 的千禧世代說他們支持社會主義時,我們需要做得更好,而不只是說他們愚蠢、嬌生慣養或被洗腦;我們應該試圖去理解為什麼。

從一個破碎的世代契約 (broken generational compact) 的角度來看,答案似乎很直接,那就是:當一個人有太多學貸,或住房太過昂貴,他將長期處於負資產,並且/或者發現很難開始積累房地產形式的資本;如果一個人在資本主義體系中沒有利害關係,他很可能轉而反對它。

撕毀的世代契約:為何房地產是80%的經濟問題

請訂閱我的狐說八道免費電子報 : https://www.anduril.tw/

Thiel 在昨日 The Free Press 的訪談中,進一步闡明這封近日被瘋傳的郵件。這場危機的本質,是 世代契約 (generational compact) 的單方面撕毀。嬰兒潮世代向年輕人傳遞一個失靈的劇本:努力讀書、上大學,就能複製他們的成功。但客觀現實是,體制變了。

Thiel 的分析極度簡潔:八成的文化戰爭,骨子裡是經濟問題。而八成的經濟問題,歸根究柢是房地產。

從 2000 年的 3000 億美元到今天的超過 2 兆美元,美國學貸規模的指數級增長只是第一擊。Thiel 早在 2010 年創辦 Thiel Fellowship(鼓勵學生輟學創業)時,就不斷抨擊失控的學貸問題。

更致命的是,在紐約或矽谷這些經濟引擎,嚴苛的分區法規與建築限制,為嬰兒潮世代的資產價格不斷堆高護城河,卻徹底堵死年輕人的置產路徑。這兩股力量加總,系統性地延遲甚至剝奪千禧世代積累資本的能力。

「如果你讓年輕人無產階級化,你就不該驚訝他們最終成為共產黨。」 Thiel 表示。

Mamdani 的勝利:當「圈外」成為唯一解方

紐約市市長選戰中,民主社會主義者 Zohran Mamdani 的勝利,就是這個契約破裂的具體表徵。他的選民基礎,正是那些高學歷、高租金負擔、30 歲以下的城市租屋族。

Thiel 明確表示,他極度反對社會主義,也不認為 Mamdani 的政策(例如租金管制)能解決問題。在他看來,租金管制最終只會導致住房供應減少,價格更貴。

但他承認一個刺耳的事實:Mamdani 至少談論這些真切的痛苦。而無論是共和黨或民主黨的建制派,長期以來對此保持一種奇怪的漠然。Thiel 說,當體制內(如前州長 Cuomo)數十年拿不出任何方案,甚至不認為這是個問題時,選民的反應是理性的:「也許我們該去『歐維頓之窗』(Overton Window,指政治的可接受範圍)外面尋找答案。」

Mamdani 的勝利,證明 Thiel 在 2020 年郵件中的論點:年輕人未必是真心擁護社會主義,他們只是發現:這個所謂的資本主義,根本不是為我運作的。

政治「大牛市」:一個社會零和遊戲的危險信號

許多人比較川普與 Mamdani。Thiel 點出他們的共通點,不是政策,而是真實感 (authenticity)。或者更準確地說,是他們戳破建制派(如 Jeb Bush 或 Paul Ryan)那種「精心編排的虛假」。當一個 Paul Ryan 批評川普虛假,這只凸顯自己多麼缺乏魅力。

這種現象,Thiel 歸納為一個危險的趨勢:政治大牛市 (political bull market)。

這代表政治正變得日益激烈,人們期待政治解決所有問題。Thiel 提出一個極度反傳統的觀點:「如果一個社會是健康的,投票率低反而是好事。」 這意味政治的利害關係不高,總統是誰都無妨,因為社會在自動自發地順利運作。

但當經濟成長停滯、分配極度不均,世界變成一個零和遊戲,政治就變成生死存亡的戰爭。每一次選舉都攸關存亡。Thiel 說,這對媒體工作是好事,但對社會不是。

你會繼續輸下去

那麼,革命即將到來?

Thiel 再次提出逆向觀點:他很難相信。共產主義或法西斯主義,本質上都是青年運動 (youth movements)。但當下的現實是老人政治 (gerontocracy)。嬰兒潮世代對千禧世代的期望,與千禧世代能實際達成的現實之間,存在一個「史無前例的巨大鴻溝」。但僅憑這點無法發動革命。

Thiel 預言,如果美國真走向社會主義,那也不會是年輕人的暴力革命,而更可能是「老年人的社會主義」,例如全民免費醫療。

Mamdani 的勝利,終究是一個症狀。它反映建制派未能處理最根本的世代問題。Thiel 的最終警告,是給所有忽視學貸與房價的當權者:

「如果你能做的最好反擊,只是指責 Mamdani 是個激進、荒謬的年輕人,這恰恰證明,你對於住房與學貸問題,依舊沒有任何答案。如果你做不到,你會繼續輸下去。」

請訂閱我的狐說八道免費電子報 : https://www.anduril.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