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8
「文革」時中國紅衛兵已將香港易名「驅帝城」。北京協和醫院改名「反帝醫院」、北海公園改名「工農兵醫院」、上海大世界遊樂塲改名「東方紅劇場」。
後來口吐白沫完畢、神經回復正常之後,又改回原名。眾所周知,此皆一個患上精神病的怪異民族隔代遺傳發作的痙癴動作。
因缺乏真正的創新能力,唯有向雞毛蒜皮的表層大事裝修,以示與「帝國主義」平起平坐。在民族性的心理學角度,一個銅幣有兩面,既多「向弱者抽刃的勇士」以示其「強大」,當然也有改街道名「去殖」以示「當家作主」的兒童式自卑。
在所謂「百年艱辛探索」中,之所以是失敗者(loser),卻又源於他們總在嘗試與鬥爭,而嘗試總與挫敗掛鉤,並且附帶圍觀者的冷眼與笑意。
所以,Here they come again。
然而由經濟學來看,卻另一番光景:
香港的遺傳密碼就是英國殖民地。英國人早已為香港地產價值的走向佈局:凡以英國地名取名的街道:山頂僑福道(Guildford Road)、白加道(Barker Road)、渣甸山、九龍塘的劍橋道、歌和老街(Cornwall Street) 、對𧗾道(Durham Road),樓價一定貴於什麼上海街、貴州街、汕頭街。華人在香港勤奮工作向上爬,包括大陸來的新移民,無非是要搬離那一大堆中國街名,而向英國街道的高尚地段進發。
香港的家長只要神經正常,都不會一心為子女排隊輪候福建中學的報名表的,都盯着St Paul’s Coed,洋名:聖保羅。Right ?
不要忘記:世界最高峰,國際叫做額菲爾士峰(Mount Everest),而不是隱含藏獨藏語的什麼「X穆朗馬」(原諒我不敢稱呼這個有藏獨含義的名字)。
上海的霞飛路位處法租界,法國人很鬼,只以第一次世界大戰一個戰績平庸的法國將軍Joffre命名,而不是名將Lafayette 。東方的香榭麗舍大道遍植法國梧桐,有一家叫Chez Louis 的法國餐廳,上一代上海人叫做紅房子,其殖民品味記憶,令新一代圍爐取暖赤腳盤坐在蓆間喝着即磨咖啡的一眾小公知,一路津津有味地,從易先生王佳芝一直「張愛玲」到香港的舊皇都戲院。也難怪延安和梁家河那一支,有如林則徐見到鴉片和野貓見到老鼠,必見而心生天敵式的生物仇恨。
話說回來,論政治上的改名,法國人的品味絕對在東方那個民族之上。法國大革命,斷頭台天天在開工,革命黨廢除羅馬曆法,國民議會為一年十二個月改名,在恐怖時代裏就帶有浪漫與藝術氣息:
傳統是春夏秋冬。法蘭西的共和曆,順序改為秋冬春夏。十二個月,由公曆9月22日至10月21日起計:
秋:
葡月,vendémiaire
霧月,brumaire
霜月,frimaire
冬:
雪月,nivose
雨月,pluviose
風月,ventose
春:
芽月,germinal
花月,floreal
牧月,plairial
夏:
穫月,messidor
熱月,thermidor (因為是公曆七月中)
果月,fructidor
法國人即使行國家暴力,也不忘什麼叫文化,單憑這一點,LV和香奈兒,每個包包值幾十萬元人民幣,就是壓得住一度蹲在巴黎老佛爺門口眉開眼笑點算戰利品的中國大媽。
唯彼等在其農村插戶之前,本也有驚蟄、春分、穀雨、白露一類詩意的節氣,亦自行廢除,「革命」所及,以致今日他們的男女名字都很平庸。凡男取名:苗华、張华、江华、李晓华;或李鹏、张鹏、何兵、王晓军之類。我不會說是劣幣驅逐良幣,不過中國人「翻身解放」、亦即從舊社會裏由鬼變成人之後,普遍取的新名字,在美學上,我只是認為比不上他們做鬼時的美好。
看看聊齋誌異狐仙女鬼的名字,比一比今日政治局委員的名單就知道。
輪到中國香港特區為快步趕上學習做中國人,主動開始折騰,建議將香港的維多利亞公園改名為「為多你呀公園」。此議明顯有高級黑惡作劇成份,欺負警察出身的特首——-香港人去警署提供證供,筆錄的警員往往錯別字連篇。「為多你呀」一詞,爆笑指數極高,是對文盲的諷刺。
不過如果我是李家超,將計就計,哈哈一笑,反正拍拍屁股即將走人,從善如流,好的,就照這個建議改。
由大嶼山的狄士尼園到威爾斯親王醫院,慢慢改,又撥幾億港幣,舉辦改名全民比賽,皆因英國人留下的軟對抗火種無所不在。看在那十三億眼裏(西方觀察家認為其實只有八億),強忍着笑意,小紅書上,也會像男人看脫衣舞,紛紛「俾啲掌聲」鼓勵,讓舞女扭着腰肢,將胸圍隨着媚眼朝着北面的喧嘩一五一十的拋過來。



只是這次,不知此刻忙於與各種權爭與美國人鬥爭盤算的老主人觀眾,尚有無心情付兩文錢打賞。
後來口吐白沫完畢、神經回復正常之後,又改回原名。眾所周知,此皆一個患上精神病的怪異民族隔代遺傳發作的痙癴動作。
因缺乏真正的創新能力,唯有向雞毛蒜皮的表層大事裝修,以示與「帝國主義」平起平坐。在民族性的心理學角度,一個銅幣有兩面,既多「向弱者抽刃的勇士」以示其「強大」,當然也有改街道名「去殖」以示「當家作主」的兒童式自卑。
在所謂「百年艱辛探索」中,之所以是失敗者(loser),卻又源於他們總在嘗試與鬥爭,而嘗試總與挫敗掛鉤,並且附帶圍觀者的冷眼與笑意。
所以,Here they come again。
然而由經濟學來看,卻另一番光景:
香港的遺傳密碼就是英國殖民地。英國人早已為香港地產價值的走向佈局:凡以英國地名取名的街道:山頂僑福道(Guildford Road)、白加道(Barker Road)、渣甸山、九龍塘的劍橋道、歌和老街(Cornwall Street) 、對𧗾道(Durham Road),樓價一定貴於什麼上海街、貴州街、汕頭街。華人在香港勤奮工作向上爬,包括大陸來的新移民,無非是要搬離那一大堆中國街名,而向英國街道的高尚地段進發。
香港的家長只要神經正常,都不會一心為子女排隊輪候福建中學的報名表的,都盯着St Paul’s Coed,洋名:聖保羅。Right ?
不要忘記:世界最高峰,國際叫做額菲爾士峰(Mount Everest),而不是隱含藏獨藏語的什麼「X穆朗馬」(原諒我不敢稱呼這個有藏獨含義的名字)。
上海的霞飛路位處法租界,法國人很鬼,只以第一次世界大戰一個戰績平庸的法國將軍Joffre命名,而不是名將Lafayette 。東方的香榭麗舍大道遍植法國梧桐,有一家叫Chez Louis 的法國餐廳,上一代上海人叫做紅房子,其殖民品味記憶,令新一代圍爐取暖赤腳盤坐在蓆間喝着即磨咖啡的一眾小公知,一路津津有味地,從易先生王佳芝一直「張愛玲」到香港的舊皇都戲院。也難怪延安和梁家河那一支,有如林則徐見到鴉片和野貓見到老鼠,必見而心生天敵式的生物仇恨。
話說回來,論政治上的改名,法國人的品味絕對在東方那個民族之上。法國大革命,斷頭台天天在開工,革命黨廢除羅馬曆法,國民議會為一年十二個月改名,在恐怖時代裏就帶有浪漫與藝術氣息:
傳統是春夏秋冬。法蘭西的共和曆,順序改為秋冬春夏。十二個月,由公曆9月22日至10月21日起計:
秋:
葡月,vendémiaire
霧月,brumaire
霜月,frimaire
冬:
雪月,nivose
雨月,pluviose
風月,ventose
春:
芽月,germinal
花月,floreal
牧月,plairial
夏:
穫月,messidor
熱月,thermidor (因為是公曆七月中)
果月,fructidor
法國人即使行國家暴力,也不忘什麼叫文化,單憑這一點,LV和香奈兒,每個包包值幾十萬元人民幣,就是壓得住一度蹲在巴黎老佛爺門口眉開眼笑點算戰利品的中國大媽。
唯彼等在其農村插戶之前,本也有驚蟄、春分、穀雨、白露一類詩意的節氣,亦自行廢除,「革命」所及,以致今日他們的男女名字都很平庸。凡男取名:苗华、張华、江华、李晓华;或李鹏、张鹏、何兵、王晓军之類。我不會說是劣幣驅逐良幣,不過中國人「翻身解放」、亦即從舊社會裏由鬼變成人之後,普遍取的新名字,在美學上,我只是認為比不上他們做鬼時的美好。
看看聊齋誌異狐仙女鬼的名字,比一比今日政治局委員的名單就知道。
輪到中國香港特區為快步趕上學習做中國人,主動開始折騰,建議將香港的維多利亞公園改名為「為多你呀公園」。此議明顯有高級黑惡作劇成份,欺負警察出身的特首——-香港人去警署提供證供,筆錄的警員往往錯別字連篇。「為多你呀」一詞,爆笑指數極高,是對文盲的諷刺。
不過如果我是李家超,將計就計,哈哈一笑,反正拍拍屁股即將走人,從善如流,好的,就照這個建議改。
由大嶼山的狄士尼園到威爾斯親王醫院,慢慢改,又撥幾億港幣,舉辦改名全民比賽,皆因英國人留下的軟對抗火種無所不在。看在那十三億眼裏(西方觀察家認為其實只有八億),強忍着笑意,小紅書上,也會像男人看脫衣舞,紛紛「俾啲掌聲」鼓勵,讓舞女扭着腰肢,將胸圍隨着媚眼朝着北面的喧嘩一五一十的拋過來。




只是這次,不知此刻忙於與各種權爭與美國人鬥爭盤算的老主人觀眾,尚有無心情付兩文錢打賞。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