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梅艷芳》有齊傳記片通常被垢病的問題,主角樣子不夠似、沒有完整呈現歷史之類,但這些幾乎不能避免的缺點,是否如此影響觀感呢?若抱著要看梅姐本人的心態去看傳記片,也許過往很多同類型電影都不合格,也許要靠FaceApp的換臉技術才能滿足這班觀眾的要求。
《梅艷芳》依然是一部動人的作品,是因為讓觀眾重溫香港八、九十年代最輝煌的日子,梅姐的經歷就像這個彈丸之地的縮影,雖然基層出身,但憑著才華亦可以走到巨星之位,那是個有夢想、憑著努力與拼勁就可以成功的年代,電影中經常提到「前輩提攜後輩天經地義」,常說成功是七分努力加三分運氣,那是個前輩願意為後輩獻上運氣的年代。
梅姐成名的過程叫人激動,都是因為那股濃濃的熱血與人情味,是今時今日社會似乎已消失不見的東西,從前黐膠花都有機會發達,現在只會被人罵「黐膠花」,那份純真美好就變成往事只能懷念,片末講到張國榮與梅姐的離去,就像一個輝煌時代終於走到盡頭,2003年「沙士」是個令人萬念俱灰的時候,想不到18年後的觀眾卻過著更灰的日子。
重溫梅姐九段戀情
縱有唏噓,電影還是帶給人正能量,一生重情重義的梅姐,亦因為這兩個字而受苦,人無完人,沒有過度美化亦不用避重就輕,與其說消費故人,倒不如換個角度想想,不同年代的觀眾,都可以從這部片有所得著,也許是喚起當年追星的激動心情,也可能是發現幾十年前的香港有多美,絕不缺乏娛樂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