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3日星期二

廢島開荒 我兩個人住鹽田梓(蘋果日報)

廢島開荒 我兩個人住鹽田梓(蘋果日報)



【專題籽:一樓一故】
大年初三西貢小島鹽田梓舉行新春團拜,不少早已搬離的原居民也回鄉。除了原居民,遊客亦把小島碼頭擠滿,很難想像它在九十年代末已荒廢,四十多間客家屋亦長滿野草。島上逾半房屋仍是破爛,只有數間完成修復,村長陳忠賢的祖屋是其中一間,除了原居民修復祖家,非原居民廖偉豐也用一年修復租住的客家屋,如今他與太太在島上生活了五年,成為島上僅餘的兩位長住居民。不管陳忠賢或廖偉豐,也視鹽田梓為家園。

【原居民】
移民回流做村長 搵專家修復祖屋

早上8時50分到達西貢碼頭,跟鹽田梓村長陳忠賢見面,他介紹幾位坐在酒家門前的鹽田梓原居民給我認識,我跟着十多位村民及義工出發,從西貢碼頭坐約一刻鐘街渡,前往對岸的鹽田梓。
街渡泊岸後,跟着現年68歲、早在十多歲已搬走的原居民陳亞群前往鹽田。陳亞群的太公在這裏曬鹽起家,是香港鹽產地之一,供村民食用,也是收入來源,「政府徵收鹽稅,約100年前停止造鹽,鹽場保留下來,數十年前有人租鹽田,將它改成漁塘養幼魚及幼蝦。」約十年前,由村外有心人研究修復鹽田,至2014年底,成功將失傳百年的製鹽技術重新投產。陳亞群每個周末也回鄉打理鹽田,把鹽製成紀念品義賣,幫補島上開支。
鹽田梓全盛期有200多人居住,是華南客家社群,建有四十多間兩層高的客家屋,全村姓陳,村民均有親戚關係,通常兩、三戶聚在島的西南方,屋前就是鹽田,既方便在屋前曬禾,又可全天候監察鹽田。早至五、六十年代,很多村民遷出,部份村屋因而荒廢,甚至倒塌,陳亞群的祖屋是其中一間。

義務除草除樹 廢島人氣回升

從鹽田入口望向村屋群,有一間白色村屋,是村長陳忠賢的祖屋。進入祖屋前,陳忠賢先帶我到隔壁的破屋,「這是我伯祖父的屋,爺爺小時候跟兩位兄弟及父母住在這裏。後來他們三兄弟分家,伯祖父承繼這屋,爺爺與叔祖父就在兩旁建屋。」破屋裏放置了舊木傢俬,一入客家屋,廁所灶頭各據一方。
陳忠賢7歲離開鹽田梓,12歲移居英國。1987年,25歲的陳忠賢回流香港,「回來時,屋子四周長滿野草,不但入不到家門,整間屋也差不多塌下來。」直至他1999年當上村長後,碰上不少對家鄉變成廢墟而覺可惜的村民,大家義務回島除野草除樹,漸漸回復村貌。他又找文物修復專家重修祖居作度假用,2013年開始動工,2014年完成,「我們六兄弟姐妹夾了50萬元買木樑瓦片重修祖屋。為紀念離世的爸爸,亦以他的名字『懷仁』命名。」門上掛有「懷仁居」匾額,兩旁掛上「懷念祖先慈,仁愛子孫福」對聯,以示孝道。「雖然所住的七年時間很短,但對這條村很有感情,小時候跟很多同輩兄弟一起玩耍。」近年,鹽田梓進行各種修復,越來越多村民回鄉,同時很多遊人登島認識鹽田梓,陳忠賢感到安慰,「鄉里可以看見祖屋,一起懷念從前。」

【非原居民】
賣居屋租爛屋 四房四廳住十年

原居民搬離後,小島荒廢十多年,2011年終於再有長住居民。52歲的廖偉豐,五年前跟姐姐到鹽田梓做義工,被杳無人煙的近海環境吸引,並看中一間破爛村屋,便跟原居民簽下十年租約。忙碌的一年就此開始,他決定自行修復村屋,但他退休前是廚師,對木工一竅不通,他買書、找朋友幫忙、自行測試,再去補牆、換橫樑、換瓦頂、建樓梯、挖糞池等,「材料錢已經30萬,如果請人裝修最少要80萬,我哪有錢。」屋內傢俬大多是二手貨,多由朋友送贈。
把破屋煥然一新,惟獨寫上「1959」建屋年份的屋頂沒有加添新顏料,廖偉豐得戚地說出兩個字:「有型。」他的穿着似一般大叔,踢着人字拖,外觀與「型」扯不上關係,但他自有一套生活態度,「一直住在市區,厭倦那種生活。退休後要找事情打發時間,我喜歡行山、釣魚及出海,這裏一出門口就做到。」他在碼頭泊了一架20呎快艇,可隨時出海,亦可接送要上班的太太來回西貢碼頭,街渡船程15分鐘,快艇只需5分鐘,交通尚算方便。

真正島主:貓狗最自由

首次住鄉村就住無人島,會否不習慣?「以前住500呎兩房一廳的居屋,現在四房四廳,環境安靜,空氣好,沒有甚麼不習慣。」動工半年後開始養寵物,以前在居屋被禁止,現在養了三隻狗、兩隻貓及一隻鸚鵡。「最初視這裏為度假屋,養狗後就在此定居,還把居屋賣掉。」長駐鹽田梓的人只有兩個,但寵物共有七狗五貓一鸚鵡,除了廖偉豐夫婦的寵物,餘下都是村民放在島上飼養的,當中只有不懂飛的鸚鵡,要主人帶領出街,其他均自由在島上活動,村民笑說貓狗才是鹽田梓真正島主。島上有野豬及蛇出沒,狗就是廖偉豐的好幫手,「有狗在門口,蛇不敢入屋。晚上出外,會先放狗出去驅趕野豬;從西貢回來,村口的狗也會送我回家。」
租約年期已過了一半,廖偉豐未為將來住所打算,「最少住十年,我投入這麼多心機與金錢,要住夠本。因為快艇泊在碼頭旁,每次要爬梯上落,如果幾年後我體能良好,當然會繼續住,否則就搬去較方便的郊區。」究竟鹽田梓有甚麼吸引?廖太帶我出屋外看,四周環山,是市區最奢侈的綠色環境,還加送鹽田景。廖太說還有一個地方要帶我去,他們隨手掩上大門離開,穿過聖若瑟堂洗手間,是一片約5,000呎耕地,種滿蘿蔔、生菜等,廖偉豐每天就在這裏忙。訪問當日,種在岸邊的生菜可收割,廖偉豐拉起防雀網,取出收割刀摘菜,我也跟着蹲下,看他工作。完成後我站起來,遠方群山、西貢市中心、附近小島及鹽田梓碼頭全部在眼前,景色非常優美,廖太取出手提電話,找出幾張在這裏拍攝的日落相片給我看,「我們很喜歡在這裏看日落。」雖然他們只是島上租客,但認為鹽田梓是他們美好的家。

外觀


天花


香港天主教發源地

鹽田梓又稱鹽田仔,西貢內海一個小島,面積31公頃。約300年前,居於廣東觀瀾的客家人陳孟德夫婦遷至這小島產鹽,並命名為鹽田梓。1864年,有兩位神父將天主教帶到鹽田梓,11年後,全村信奉天主教,被喻為天主教在香港發源地之一。建於1890年的島上唯一教堂聖若瑟堂,2004年為小島首座完成修復的建築,翌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優異項目,亦是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物。
記者:黃碧珊
攝影:伍慶泉
編輯:李寶筠
美術:楊永昌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