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9日星期日

街知巷聞﹕隱世礦洞 埋藏名族貢獻路(明報)

街知巷聞﹕隱世礦洞 埋藏名族貢獻路(明報)

【明報專訊】蓮麻坑礦山上,叢林中藏着一個隱世礦洞,雨後放晴,含豐富礦物的石上,淌着閃閃發光的水珠,這裏曾有成百上千礦工開採,曾經是全港最大的礦場。
從蓮麻坑村往邊界走,起步上山,踏過九百一十七級山梯,我們來到香港最邊緣的山峰,圍網外的土地就不再屬於香港。經過巔峰上的歷史建築「麥景陶碉堡」,我們轉入林蔭蔽日的山路,幸好這天放晴,腳下沙石並不濕滑,帶路的村民說,往時的礦工,就是這樣每天登山到礦洞開工。
蓮麻坑盛產鉛礦,早在一八六○年代就開始有人開採,翻看土木工程拓展署的資料,當時開採的人是葡萄牙人。不過,主要的礦脈大概在一九一五年才被發現。礦場一直經營不善,負責的採礦公司一度停產,直至容覲彤在一九二五年入主開採。據香港地方志基金會副主任劉蜀永教授研究所知,容覲彤時代的礦山,發掘了六條礦道,礦深達六百呎,隧道約兩公里長。一九二七年,蓮麻坑礦場每月生產礦石一千五百袋,每袋四十斤,由九廣鐵路運送至九龍,銷往海外。最高峰時,礦洞聘用近二千人,礦山上有宿舍。一九三三年,容覲彤病逝,礦洞易手。日佔時期,日軍佔用礦洞,開採鉛礦來造子彈。當時村民被迫當日軍的礦工,其中有村民策動「三打蓮麻坑」,剷除礦洞裏的日兵,蓮麻坑礦山被摧毁,變成廢墟。「打仗期間,礦山餓死了不少礦工,他們很多從內地來,在香港無人無物,也回不了鄉。那時候,錢是不值錢的,可以吃的才有價值」。
蓮麻坑礦洞,戰後仍有運作,直至一九五八年起荒廢。
礦業專家 興革蓮麻坑礦場
這次回到蓮麻坑尋根的容永成,是容覲彤的兒子,不過他對父親沒有印象,「我出生十天,父親就離世」。他曾在報章說,母親少談父親的事,只知道父親在香港北邊有礦場,老親戚也說父親人很好,是個君子,錢不多,但對社會有貢獻。「礦場未開之前,村民都是耕田的,第二天都不能保證有飯吃,但開廠後,包括村民在內有二千人做工,有薪水領」。
制訂中國礦業發展藍圖
曾在蓮麻坑開採全港最大礦洞的容覲彤,是著名華人礦業工程師。他的父親容閎,是第一個在耶魯大學取得學位的中國人,在清朝推動幼童赴美留學。容覲彤因為父親的關係,出生於美國,也在耶魯大學畢業,後來聽從父親的吩咐,用在美國學得的知識,回到當時開始腐敗的祖國推動國家進步。一九○九年,容覲彤返回中國,在廣東、廣西、福建等地探礦。一九二一年,清朝已被推翻,他獲孫中山任命為內務部技士,並在同年起草《中國礦業條例草案》,為中國礦業發展制訂藍圖。三年後,他向香港政府申請在蓮麻坑礦場採礦。蓮麻坑礦場,並非由容覲彤開發,但在他之前的礦主,一直經營不善。容覲彤打理蓮麻坑礦場的八年間,主持發掘了六條礦道,發展迅速,不過也有說因為他常出入礦洞,後來染上肺病,五十七歲時去世。
容覲彤的養子容永道、兒子容永成後來皆成為著名的會計師,容永道更是全球頂尖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的創辦人之一。
耶魯畢業 中國第一人
被稱為「中國留學生之父」的容閎,在一八五○年已飄洋過海到美國留學,是中國留美第一人,同期跟他一起到美國的,雖然還有兩人,不過他們都沒有在美國完成大學。
容閎生於香山南屏,與澳門只一水之隔,因家境貧寒,一九三五年,容閎七歲入讀免學費的馬禮遜紀念學校(Morrison Education Society School),不久,學校遷至香港,校長鮑留雲牧師(S. R. Brown)返美之前,帶同容閎及另外兩個學生到美國留學。一八五○年,容閎考入耶魯大學,四年後成為中國第一個獲得美國一等大學學位的人。容閎後來把兒子容覲彤的英文名改為「Morrison Brown Yung」,可見他非常重視這一段赴美留學的際遇。
積極推動國家改革 支持孫中山反清
容閎在晚年撰寫的《西學東漸記》(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中,提到自己一生的教育事業。大學畢業後,他大力推動「教育救國」,幾經波折,一八七二年,在坊間流傳「西番好蒸煮男女幼童吃」的年代,清政府准許派遣幼童到美國留學,共有一百二十人留學,這些人包括後來是「中國鐵路之父」的詹天佑。直至九年後,清政府擔憂學生被洋化,撤銷「留學肄業局」。
容閎後來積極推動國家改革,可是從維新運動至君主立憲運動,都沒有成事,直至晚年支持孫中山反清。一九一一至一二年,辛亥革命推翻滿清政府,孫中山曾請容閎「歸國任事」,不過當時已屆八十三歲高齡的容閎婉拒,不久死於美國。
同場必看﹕蚊型口岸 回鄉證不適用
蓮麻坑村內,有一個鮮為人知的蚊型口岸,有回鄉證的人不能通過,一周一行的人也不可以在此跨境來港。這個口岸,只為這河兩邊須往返兩地耕作的村民所用。
蓮麻坑村有幾百年歷史,早期的村民務農為生,一八九八年,英國向清政府租借新界,蓮麻坑因為橫跨邊界,因此被深圳河一分為二,北面叫長嶺村,南面則維持叫蓮麻坑村。六○年代,內地動盪,殖民地政府把邊境關閉,列為禁區,兩地的人要在對岸繼續耕田,只能通過這條「國際橋」。劉蜀永教授的助理Alex說,這個口岸的限制嚴謹,只有手持「過境耕作證」的人可以通過,而申請這證件,須證明自己在對岸有田地,每次過境,也必須即日來回,「如果留過夜,就代表你過境不止為耕田」。
麥景陶碉堡 二級歷史建築
在前往礦洞的途中,山上最高處的圍網之外,有一座軍綠色的建築物,重門深鎖。這座建築物是「麥景陶碉堡」之一,由一九四九年時任警務處長麥景陶決定興建,現在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麥景陶碉堡一共有七座,建於一九四九至五三年,當時大量難民從內地湧至香港,這些碉堡就是用作守衛邊境,阻止非法入境者潛入。現在,每晚仍有一個警察駐守,而警察的鄉村巡邏隊(穿山甲)也會定時巡邏。
村規石碑 禁屋旁建屎坑
「此屋左右不准人做屎坑」。在一間已倒塌的屋前,有這樣一塊石頭。我想不明白,是有行山客惡作劇寫的嗎?可是,若是惡作劇的話,又何苦要把字刻在石上這麼費工夫?蘇萬興說,這石頭是「景點」,在網上搜尋的話,可以看見人們到訪蓮麻坑的話,都會在此拍照以示到此一遊。他說,這塊石,清朝已有,在石頭不遠處的蓮麻坑東門「啟明門」,光緒年立的石碑有所記述。「這村的人,當時討論這村的規矩﹕『草屋永遠不准做油榨』,怕火燭;『東門內不准做屎坑』,臭呀,不衛生,當時的屎坑,是在村外的。」
文/ 陳嘉文
圖/ 陳淑安、陳嘉文、受訪者提供
編輯/ 何錦源
蓮麻坑一共有六個礦洞,圖中是最大的六號洞。
蓮麻坑一共有六個礦洞,圖中是最大的六號洞。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