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農基因導致佔中困局(林鴻達)
香港遮打革命已近五十天,爭取普選目標未達,民情漸轉淡,而且訴求的聲音也變得薄弱,運動彷彿無以為繼的死局。當中的原因,除了中共港共的政治因素,民眾的思想和佔領群眾的策略也出了問題。
十月十七日港共公安清場失敗之後,就以毆打示威者和黑社會份子衝擊佔領區,目的是以暴力嚇到公眾使佔領後續乏力;繼而以民生問題建構輿論,使百姓逐漸因生活受佔領影響而反對佔領;再煽動運輸業向法庭聲請民事禁制令,除了執行港共打算的「民間清場」之外,將「影響生活」之說合理化和建構「遵守法律」輿論向普遍不諳法律的百姓洗腦,加大民眾不滿佔領的聲音。
而大多數港人仍抱政治冷感的思想,更是充斥著作家陶傑常云的「小農基因」,即價值觀仍停留於古代封建時期,就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最能貼切形容,意即只會認定服從政府是必須而否定示威;另外,陶傑以「只顧門前三畝田」形容抱持這種價值觀的人腦中只有生活,這就解釋到港共的輿論戰成功的因素。
可是所謂的佔領領袖既沒有因應百姓的思想而採取一些有效手段迎戰港共的輿論,又沒有使出適當的行動給中共港共迎頭痛擊,就連學聯打算到北京「陳情」本來成功再次激起民情,但拖拉逾週還未成行,就使民間情緒冷卻,同時使部分明白「真普選」重要性的市民變得不耐煩。領袖們不敢狠動的原因,不單是受制於所謂「和平理性非暴力」的框框,更有一群政治老人在學聯、學民背後拖腿;並因民族主義和大一統觀念,遏止任何可能導致港、中關係徹底破裂風險的行動,就連以中共的選舉主張、釋法是違反聯合聲明而失掉香港主權作威脅手段也不敢提出。
這些不單是佔領運動無法突破困局的原因,更是為香港走向民主的最大絆腳石。但這種思想是華人社會的通病,星、馬以至北美也不能倖免。台灣其實正處於轉捩點,只有實踐「從下而上授權」的民主基礎理論,丟掉封建思想,才能走向現代文明,逃過香港正在承難的厄運。
林鴻達(作者為香港時事評論員)
自由時報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