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7·
「中國人窮了 3000 年」的說法
人們熱愛改革開放,甚至開始覺得那是幾千年來只閃現一次的歷史窄門。讀到一篇文章 (放留言欄),作者說到 3000 年來中國人能吃飽飯的時代屈指可數,力陳改革開放之後的社會財富,乃是由於中國「不再對世界喊打喊 S……第一次以一個普通國家的姿態,站在了全球規則的流水線上」。
有些朋友會覺得 3000 年貧窮的說法過於誇大,也一定程度理解,但作者應該只是想論證,中國平民是 WTO 和全球化的受益者,世界體系是活水來源,不要「自以為是」認為東西都是由自己一個人獨力完成,等等。
當然政治修辭和歷史一定會有距離。就像他們說的鬼神風水之說屬「封建迷信」,就不是一個準確用詞,因為現實中封建制度早就式微,由大一統取而代之。
1992 年鄧小平「南巡」說要啟動改革開放,說了那句話:「中國窮了幾千年,是時候了,不能再等了」。不能再等是重點,窮了幾千年是誇張的修辭,不過在當時人的經驗中,很多人確是自己加上前兩代皆屬貧窮人口,「窮了幾千年」大概是集體的主觀感受,也沒錯。
當然大家為甚麼變得那麼窮,原因很可能是之前毛澤東進行到底的共產主義,但不管了,總而言之大家要向前看。請大家發窮惡,努力去幹……總之修辭和現實總是有落差。
中國人是否窮了幾千年,因為這不是連續的一群人,所以也不是連續貧窮了 3000 年。在國粹派、著重「國恥」概念的說法中,西力東漸「以前」,甚至認為中國的生產力是非常領先,同期的歐洲有一段長時間都在混亂和低迷中。
在傳統記載中,總是有那些「盛世」。隋文帝楊堅很節儉,留下了很多錢,人們也很有錢。下一任的楊廣變成有資本極度花費。各地大工程,數次皇帝大巡遊,拉壯丁去入侵外國等等,但他們曾經很有錢。
然後胡漢揉雜的唐,大概也有約一半的興盛安定時期。長安城是國際大都會,那個規模之後被複製去日本之類的遠方。所謂的盛世,總是可以去到大都市中「朱門酒肉臭」,民間「夜不閉戶」的狀態。然後就是史籍資料中,那個政權擁有的戶口不斷增加,見到人口不斷繁衍,一切都在正循環。朝廷中的皇帝未必能力超凡,政府中會有「奸臣」或者「貪官」,但在時代景氣之下,一切看來都蒸蒸日上。
被視為「弱宋」的趙家朝廷,其實有一陣時期也富得漏油,即使南宋也是。因為北方被金人佔據,變成極度依賴貿易,貿易伙伴是生存根本,例如跟日本做生意。後來你會慢慢了解,為甚麼西人和日本人覺得宋朝那麼特別,因為很多近似現代的制度甚至科技,似乎在那時已經有苗頭。好像只差一步,就會進入現代化。
但是最後沒有,因為蒙古人來了,一切都不再一樣。正如伊斯蘭世界被蒙古人入侵、巴格達被屠城之後,整個精神和世界都不一樣。蒙古人幾乎打倒了整個世界,宋人卻撐到比較後面。他們之前,自中亞至東歐,很多國家火速淪喪,沒有能抵抗很久。
「全球華人」對鄧小平有著複雜的感覺,甚至眷戀,香港人也是。將來也是。鄧小平對學生運動絕不手軟,但他就等於改革開放,以及不再敵視外國的經濟政策,一個時代,甚至被稱為「鄧公」永遠懷念。不過以現在的後見之明,我們當然會理解鄧小平時期的中國,也沒有那麼神奇,他們的政策也沒有那麼神奇,只是用比較合理的方式對待經濟事務,不再自己折騰自己而已。
有些貧窮是自己折騰出來。而且有比較有傷害,60 70 年代的時候,作為世界大戰的主戰場,歐洲已經初步重建成功,重現繁榮,中國還在進行經濟實驗,「艱難探索」。例如那時歐美的電影已經去到很高很遠,中國人還要看江青這個藝術細胞和品味相當糟糕的人所選訂的樣板戲。人們每走錯一步,就會跌落更低的維度。
本來「亞洲」就是後發展地區(以工業革命的視點而言),「現代化」試錯成本很高。柬埔寨一選錯就死了大約 ⅓ 人口。
上面引述的文章,似乎是希望更多人能認清繁榮的活水來自哪裡。這不限國界,大概是任何人都應該有的清醒認知,我們根本上是靠甚麼存活的。雖然那句話叫「自知者難」,很多時候香港也會忘記自己的活水來自哪裡。然而你也不是不能理解,大格局如此,檯面上的人瞄準小處,議員發言搞棟篤笑度日……因為大處受「地緣政治」阻塞,萬物乾旱之下,石頭鑽不出血來。
以前看那些古人講歷史時會說「明季」、「清季」,彷彿是循環的氣候,而你無法控制自己生於哪一個季節。是經歷「亂紀元」還是「恆紀元」,天國與地獄,彷彿完全的亂序中獎。小說中的三體人離不開那個天體亂序,其實「人民」也是,因為時代的分別太大太激烈,以前的人簡化為「寧為太平犬,莫作亂離人」。寧願在短暫的太平盛世,剛好輕鬆活過一生,就算是做動物也好。聽來很魯迅,也很悲觀。
---------------------------
其他長文及牆後的文庫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人們熱愛改革開放,甚至開始覺得那是幾千年來只閃現一次的歷史窄門。讀到一篇文章 (放留言欄),作者說到 3000 年來中國人能吃飽飯的時代屈指可數,力陳改革開放之後的社會財富,乃是由於中國「不再對世界喊打喊 S……第一次以一個普通國家的姿態,站在了全球規則的流水線上」。
有些朋友會覺得 3000 年貧窮的說法過於誇大,也一定程度理解,但作者應該只是想論證,中國平民是 WTO 和全球化的受益者,世界體系是活水來源,不要「自以為是」認為東西都是由自己一個人獨力完成,等等。
當然政治修辭和歷史一定會有距離。就像他們說的鬼神風水之說屬「封建迷信」,就不是一個準確用詞,因為現實中封建制度早就式微,由大一統取而代之。
1992 年鄧小平「南巡」說要啟動改革開放,說了那句話:「中國窮了幾千年,是時候了,不能再等了」。不能再等是重點,窮了幾千年是誇張的修辭,不過在當時人的經驗中,很多人確是自己加上前兩代皆屬貧窮人口,「窮了幾千年」大概是集體的主觀感受,也沒錯。
當然大家為甚麼變得那麼窮,原因很可能是之前毛澤東進行到底的共產主義,但不管了,總而言之大家要向前看。請大家發窮惡,努力去幹……總之修辭和現實總是有落差。
中國人是否窮了幾千年,因為這不是連續的一群人,所以也不是連續貧窮了 3000 年。在國粹派、著重「國恥」概念的說法中,西力東漸「以前」,甚至認為中國的生產力是非常領先,同期的歐洲有一段長時間都在混亂和低迷中。
在傳統記載中,總是有那些「盛世」。隋文帝楊堅很節儉,留下了很多錢,人們也很有錢。下一任的楊廣變成有資本極度花費。各地大工程,數次皇帝大巡遊,拉壯丁去入侵外國等等,但他們曾經很有錢。
然後胡漢揉雜的唐,大概也有約一半的興盛安定時期。長安城是國際大都會,那個規模之後被複製去日本之類的遠方。所謂的盛世,總是可以去到大都市中「朱門酒肉臭」,民間「夜不閉戶」的狀態。然後就是史籍資料中,那個政權擁有的戶口不斷增加,見到人口不斷繁衍,一切都在正循環。朝廷中的皇帝未必能力超凡,政府中會有「奸臣」或者「貪官」,但在時代景氣之下,一切看來都蒸蒸日上。
被視為「弱宋」的趙家朝廷,其實有一陣時期也富得漏油,即使南宋也是。因為北方被金人佔據,變成極度依賴貿易,貿易伙伴是生存根本,例如跟日本做生意。後來你會慢慢了解,為甚麼西人和日本人覺得宋朝那麼特別,因為很多近似現代的制度甚至科技,似乎在那時已經有苗頭。好像只差一步,就會進入現代化。
但是最後沒有,因為蒙古人來了,一切都不再一樣。正如伊斯蘭世界被蒙古人入侵、巴格達被屠城之後,整個精神和世界都不一樣。蒙古人幾乎打倒了整個世界,宋人卻撐到比較後面。他們之前,自中亞至東歐,很多國家火速淪喪,沒有能抵抗很久。
「全球華人」對鄧小平有著複雜的感覺,甚至眷戀,香港人也是。將來也是。鄧小平對學生運動絕不手軟,但他就等於改革開放,以及不再敵視外國的經濟政策,一個時代,甚至被稱為「鄧公」永遠懷念。不過以現在的後見之明,我們當然會理解鄧小平時期的中國,也沒有那麼神奇,他們的政策也沒有那麼神奇,只是用比較合理的方式對待經濟事務,不再自己折騰自己而已。
有些貧窮是自己折騰出來。而且有比較有傷害,60 70 年代的時候,作為世界大戰的主戰場,歐洲已經初步重建成功,重現繁榮,中國還在進行經濟實驗,「艱難探索」。例如那時歐美的電影已經去到很高很遠,中國人還要看江青這個藝術細胞和品味相當糟糕的人所選訂的樣板戲。人們每走錯一步,就會跌落更低的維度。
本來「亞洲」就是後發展地區(以工業革命的視點而言),「現代化」試錯成本很高。柬埔寨一選錯就死了大約 ⅓ 人口。
上面引述的文章,似乎是希望更多人能認清繁榮的活水來自哪裡。這不限國界,大概是任何人都應該有的清醒認知,我們根本上是靠甚麼存活的。雖然那句話叫「自知者難」,很多時候香港也會忘記自己的活水來自哪裡。然而你也不是不能理解,大格局如此,檯面上的人瞄準小處,議員發言搞棟篤笑度日……因為大處受「地緣政治」阻塞,萬物乾旱之下,石頭鑽不出血來。
以前看那些古人講歷史時會說「明季」、「清季」,彷彿是循環的氣候,而你無法控制自己生於哪一個季節。是經歷「亂紀元」還是「恆紀元」,天國與地獄,彷彿完全的亂序中獎。小說中的三體人離不開那個天體亂序,其實「人民」也是,因為時代的分別太大太激烈,以前的人簡化為「寧為太平犬,莫作亂離人」。寧願在短暫的太平盛世,剛好輕鬆活過一生,就算是做動物也好。聽來很魯迅,也很悲觀。
---------------------------
其他長文及牆後的文庫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