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1
雖說票房好,不一定等於評價好,但今屆得獎名單甚為赤裸,18 個本地電影獎項(不計最佳華語片),有 17 個由《破.地獄》《九龍城寨之圍城》和《爸爸》三片盡攬。但真正較有驚喜,是得獎名單上的第四部本地電影——憑《香港四徑大步走》從梁朝偉手上接過最佳新晉導演獎座的 Robin Lee。
如果說《破.地獄》《九龍城寨之圍城》是票房奇蹟,《四徑》同樣都是今年香港電影的另一大奇蹟。
據我所知,電影正式上映之前一段時間已做過一些小圍放映,但主要都是面向運動界,與電影界不是太有關。也大概是導演覺得如此 hard-core 的題材及挑戰項目,並不會很受主流觀眾喜愛。Robin Lee 得獎時便打趣說,自己最初目標只是可以公開放映五場,卻不知為何就行了上去紅地氈,而且電影至今都未落畫,票房已爬升過了一千萬,以紀錄片來說,有大眾票房又有行內認可的口碑,是非常罕見。
雖說戲院生意慘淡,香港觀眾對本地電影的興趣也愈見冷淡,但反而重視紀錄片的趨勢漸見明顯,也造就了《四徑》的奇蹟。這情況是幾有趣,過去不少人覺得紀錄片就是香港電台《鏗鏘集》《星期五檔案》之類,是一些很悶、很說教的課題,現在剛好相反,寫實題材的劇情片有時反被批評太像《鏗鏘集》(拍得比較 decent 少少而已)。這在某些本著入戲院娛樂消遣的觀眾心目中,有兩個意思,第一,就是作品缺乏商業類型片的趣味,第二,就是直接覺得不需要花錢去看這些電影,不值一張戲票。
紀錄片更加不是這類觀眾會選擇的類型,《四徑》逆向成為例外,可能有幾個大環境的因素所致,譬如近年是真的興起一股全民運動,爬山、健身的熱潮,又譬如近年許多紀錄片都因為題材敏感而被打壓,需要大幅刪減,以至取消放映,因此,支持仍可以上映的紀錄片,多少有種表態的意味。而在記實影像中對號入座於一些政治現實的訊息,即是只是描述一群瘋子跑手不眠不休完成「四徑」挑戰自我極限,都有它勵志、激奮人心的解讀。
較遠一點的因素,我認為與當下網絡資訊太多、太假有關,無論是直播、流量短片甚至 AI 生成內容,都充斥著各種植入式廣告及劇本套路,出於對這些碎片影像的麻木無感,而紀錄片本身是有著比較高的道德門檻,你會懷疑那些「吃播」視頻是假的、剪接的,但不會懷疑《四徑》有選手腳傷見骨都跑畢全程,或者形容自己跑到有幻覺是劇本安排。啊,當然這個道德門檻也就是前兩年《給十九歲的我》在金像獎引發爭議的原因。塞翁失馬,經此一役,坊間像對如何鑑賞紀錄片的好壞都有了個譜。
另外,都因為港片產量已跌到八、九十年代高峰期的不到一成,紀錄片本身較邊緣,拍攝成本較低,反而於作品水準及產量沒太多影響。今年香港的紀錄片確實是引來較多關注,以電影評論學會推薦的十部年度作品為例,紀錄片就佔了三套,分別是黃肇邦《十方之地》、曾翠珊《冬未來》和《四徑》,都與地理上的情感有關。
《四徑》所記錄的十多位跑手的故事,其中有參賽者大熱倒灶,亦有知難而退,提前放棄,卻有人迎難而上,有人則留下來繼續作賽,鼓勵其他參賽者,他們交織出來的內容非常勵志動人,個人都認為是今年其中一部最重要的香港電影,但是否一部好的紀錄片呢?又覺得有待商榷。以紀錄片而言,其實《四徑》比不上《十方之地》和《冬未來》那麼有原創性,畢竟後者有著導演和攝製團隊建立出來的獨特視點,《四徑》其實沒有,並不是說導演沒技巧,整個拍攝所花費的心血,挑選素材及剪接編排上的部署,都是很出色的,但《四徑》本來是為每年舉辦一次的「四徑」挑戰做影像記錄,這四條遠足徑不是電影團隊開發,「四徑」挑戰也不是由導演發起和統籌,當然電影最初是為運動同好而拍,沒想像過迴響那麼大,牽涉到一般觀眾層面。
更有趣的是,紀錄片最初的拍攝方向是失算的,因為這一屆那些來自外國的種子選手都近乎敗走,唯獨本地選手 Jacky(梁俊強)本身不被看好,因此前期素材最少,後來卻從陪跑變成首名衝線,於是拍攝團隊臨時變陣,讓他成為紀錄片的重點。部署失誤,卻錯有錯著,令紀錄片有了戲劇性的轉變,故事性很強。
《四徑》可以說是一部集齊了天時地利人和的紀錄片,但功勞不完全在導演身上。事實上,導演得獎時也謙虛表示,他只是被允許講述跑手們的故事,沒有電影中的跑手就不會有這部電影。或者,這也是《四徑》——像 Jacky 一樣,從不被看好到逐漸被發現它好的原因。社會士氣低迷,出於一種療傷心態也好,還是消費創傷也好,近年香港劇情片的通病是往往很用力以作品言志,很有意識要借助角色和故事帶出訊息。滿滿政治隱喻的所謂擦邊球電影,說穿了只流於影像上的塗鴉標語,或是移花接木的隔空吶喊,沒有產生任何喚醒及警世的力量。《四徑》就是好在它沒有這個意圖,尤其是它本身就行錯了方向,在慢慢修正的過程裡才找到意義。
《四徑》可能不是一部充滿力量的紀錄片,而是被記錄下來的人和這段旅程,令人充滿力量。畢竟我自己也是其中一個看完《四徑》後受到鼓動,嘗試挑戰這 300 公里漫長山路的其中一人。紀錄片我只是看過一遍,兩小時不到;但為了親身感受《四徑》是否一部那麼好的紀錄片,我就用了十多個周末去完成「四徑」。
它可能並不符合某些(所謂影評人)對好電影/紀錄片的審美標準,但好的標準也不是只有一個。今時今日,驅使你入場去看一部電影已經不容易,何況是驅使你離開戲院之後嘗試去做一些艱難的事。
* 原文刊「端傳媒」
如果說《破.地獄》《九龍城寨之圍城》是票房奇蹟,《四徑》同樣都是今年香港電影的另一大奇蹟。
據我所知,電影正式上映之前一段時間已做過一些小圍放映,但主要都是面向運動界,與電影界不是太有關。也大概是導演覺得如此 hard-core 的題材及挑戰項目,並不會很受主流觀眾喜愛。Robin Lee 得獎時便打趣說,自己最初目標只是可以公開放映五場,卻不知為何就行了上去紅地氈,而且電影至今都未落畫,票房已爬升過了一千萬,以紀錄片來說,有大眾票房又有行內認可的口碑,是非常罕見。
雖說戲院生意慘淡,香港觀眾對本地電影的興趣也愈見冷淡,但反而重視紀錄片的趨勢漸見明顯,也造就了《四徑》的奇蹟。這情況是幾有趣,過去不少人覺得紀錄片就是香港電台《鏗鏘集》《星期五檔案》之類,是一些很悶、很說教的課題,現在剛好相反,寫實題材的劇情片有時反被批評太像《鏗鏘集》(拍得比較 decent 少少而已)。這在某些本著入戲院娛樂消遣的觀眾心目中,有兩個意思,第一,就是作品缺乏商業類型片的趣味,第二,就是直接覺得不需要花錢去看這些電影,不值一張戲票。
紀錄片更加不是這類觀眾會選擇的類型,《四徑》逆向成為例外,可能有幾個大環境的因素所致,譬如近年是真的興起一股全民運動,爬山、健身的熱潮,又譬如近年許多紀錄片都因為題材敏感而被打壓,需要大幅刪減,以至取消放映,因此,支持仍可以上映的紀錄片,多少有種表態的意味。而在記實影像中對號入座於一些政治現實的訊息,即是只是描述一群瘋子跑手不眠不休完成「四徑」挑戰自我極限,都有它勵志、激奮人心的解讀。
較遠一點的因素,我認為與當下網絡資訊太多、太假有關,無論是直播、流量短片甚至 AI 生成內容,都充斥著各種植入式廣告及劇本套路,出於對這些碎片影像的麻木無感,而紀錄片本身是有著比較高的道德門檻,你會懷疑那些「吃播」視頻是假的、剪接的,但不會懷疑《四徑》有選手腳傷見骨都跑畢全程,或者形容自己跑到有幻覺是劇本安排。啊,當然這個道德門檻也就是前兩年《給十九歲的我》在金像獎引發爭議的原因。塞翁失馬,經此一役,坊間像對如何鑑賞紀錄片的好壞都有了個譜。
另外,都因為港片產量已跌到八、九十年代高峰期的不到一成,紀錄片本身較邊緣,拍攝成本較低,反而於作品水準及產量沒太多影響。今年香港的紀錄片確實是引來較多關注,以電影評論學會推薦的十部年度作品為例,紀錄片就佔了三套,分別是黃肇邦《十方之地》、曾翠珊《冬未來》和《四徑》,都與地理上的情感有關。
《四徑》所記錄的十多位跑手的故事,其中有參賽者大熱倒灶,亦有知難而退,提前放棄,卻有人迎難而上,有人則留下來繼續作賽,鼓勵其他參賽者,他們交織出來的內容非常勵志動人,個人都認為是今年其中一部最重要的香港電影,但是否一部好的紀錄片呢?又覺得有待商榷。以紀錄片而言,其實《四徑》比不上《十方之地》和《冬未來》那麼有原創性,畢竟後者有著導演和攝製團隊建立出來的獨特視點,《四徑》其實沒有,並不是說導演沒技巧,整個拍攝所花費的心血,挑選素材及剪接編排上的部署,都是很出色的,但《四徑》本來是為每年舉辦一次的「四徑」挑戰做影像記錄,這四條遠足徑不是電影團隊開發,「四徑」挑戰也不是由導演發起和統籌,當然電影最初是為運動同好而拍,沒想像過迴響那麼大,牽涉到一般觀眾層面。
更有趣的是,紀錄片最初的拍攝方向是失算的,因為這一屆那些來自外國的種子選手都近乎敗走,唯獨本地選手 Jacky(梁俊強)本身不被看好,因此前期素材最少,後來卻從陪跑變成首名衝線,於是拍攝團隊臨時變陣,讓他成為紀錄片的重點。部署失誤,卻錯有錯著,令紀錄片有了戲劇性的轉變,故事性很強。
《四徑》可以說是一部集齊了天時地利人和的紀錄片,但功勞不完全在導演身上。事實上,導演得獎時也謙虛表示,他只是被允許講述跑手們的故事,沒有電影中的跑手就不會有這部電影。或者,這也是《四徑》——像 Jacky 一樣,從不被看好到逐漸被發現它好的原因。社會士氣低迷,出於一種療傷心態也好,還是消費創傷也好,近年香港劇情片的通病是往往很用力以作品言志,很有意識要借助角色和故事帶出訊息。滿滿政治隱喻的所謂擦邊球電影,說穿了只流於影像上的塗鴉標語,或是移花接木的隔空吶喊,沒有產生任何喚醒及警世的力量。《四徑》就是好在它沒有這個意圖,尤其是它本身就行錯了方向,在慢慢修正的過程裡才找到意義。
《四徑》可能不是一部充滿力量的紀錄片,而是被記錄下來的人和這段旅程,令人充滿力量。畢竟我自己也是其中一個看完《四徑》後受到鼓動,嘗試挑戰這 300 公里漫長山路的其中一人。紀錄片我只是看過一遍,兩小時不到;但為了親身感受《四徑》是否一部那麼好的紀錄片,我就用了十多個周末去完成「四徑」。
它可能並不符合某些(所謂影評人)對好電影/紀錄片的審美標準,但好的標準也不是只有一個。今時今日,驅使你入場去看一部電影已經不容易,何況是驅使你離開戲院之後嘗試去做一些艱難的事。
* 原文刊「端傳媒」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