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8日星期四

中國的腳,習近平的鞋(南荻)



「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當國家主席習近平本月向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的師生們講出這句話時,人們很容易聯想到二○○九年他出訪墨西哥時,痛批某些「吃飽了飯沒事幹的外國人」對中國事務指手畫腳的言論。話語雖然比當年溫和一些,但觀點仍然明確一致:西方國家企圖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過來,讓中國「削足適履」是徒勞的。我們只能穿合自己腳的鞋,走自己的道路,即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記憶猶新的是,中共執政六十多年來,中國曾穿過兩雙「自己」的鞋:一雙牌子叫「計劃經濟」,另一雙叫「無產階級專政」。計劃經濟,使我們在經濟發展的道路上裹步不前:香港澳門五十年代初的生活水平與大陸相差無幾,但到了一九八○年,香港人均本地生產總值已達五千六百美元,大陸卻遠遠落後,人均只有四百六十美元。無產階級專政,更使我們受苦不迭:三反五反,鎮壓右派,文革互鬥,大家穿着這雙鞋,在別人身上亂踩,同時也被別人踐踏,踩得整個社會思想僵化,人倫顛倒,活力盡失。

這兩雙鞋,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劣質品,雖然在世界上頗具特色,稱得上「中國製造」,但並非人民自由選擇的結果,而是中共強制性地「代表」人民作出的制度安排。七十年代末,步履蹣跚的中國開始覺醒。
安徽鳳陽縣小崗村十八名農民冒着坐牢殺頭的危險,血書為盟,決心脫掉大鍋飯的鞋,分田到戶,整個中國的農村經濟從此獲得空前的改觀,並為城市經濟改革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值得一提的是,顯然這並不是甚麼西方國家價值觀「煽動」的結果,而是農民飢餓的肚皮啟發和鼓勵了自己。

在當今全球化的浪潮中,一國政治、經濟和文化具有自己的特色是必然的,也是值得期待的。但特色的形成有兩個前提:一、特色應該是在海耶克所說的那種「人類自發社會秩序」的擴展中形成,而不是某人某黨的非理性甚或理性強迫所致;二、某國特色的價值在於甚麼是「我們的」,而世界文明的價值在於甚麼「好的」,兩者可以且必須達到有機的統一,而不是對抗。倘若一味與世界文明對抗,用某种觀念的激素將自己整形,特色肯定是有了,但也成了類似於北韓這樣的政治怪物,為人所不齒。

三十年前有人津津樂道於計劃經濟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特色鞋子,或者是出於一種「高尚而危險的自負」,那麼今天,在慘痛的歷史教訓面前,還要以其不同於西方價值觀而堅持穿這些舊鞋小鞋,那我們看到的,就只是企圖用「特色」作為自己「特權」保護色的既得利益者。或者,就是像醉心於三寸金蓮的辜鴻銘那樣,嘮叨着「前代纏足,乃一大藝術發明,實非虛政,更非虐政」的思想怪僻者。

既得利益者也好,思想怪僻者也好,你們盡可以堅持自己的特色選擇。但不要將你們的偏好強加在中國的腳上。甩掉裹腳布,讓人民天足,讓社會自由,讓中國真正穿上合自己腳的鞋子,這不是單靠西方價值觀的「煽動」達到的,也不是靠你們的特色偏好可以遏制的,這是歷史的必然。

南荻
自由撰稿人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