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卓爾夫人逝世,令香港人回憶起八四年草簽前後的往事。李怡撰文回顧香港由抗共、拒共、維持現狀到民主回歸的社會思潮轉變。日前在報章社論中看到一句,說若香港人早知民主回歸是這種貨色,當初還會支持回歸嗎?歷史沒有如果,發生了的已成為歷史,我們無法改變。
今天不少網民稱呼這代人為大中華膠,李怡稱為大中華民主派,八十年代支持民主回歸,八九年六四後堅持香港與中國內地乃命運共同體,相信中國冇民主、香港冇希望。當時司徒華提出民主派至少在野廿年,靜候中國大陸變化,一幌眼,由九一直選起計,已超過了廿年,但內地卻比八十年代更倒退。究竟八十年代參與政治及社會運動一代,是否因為太天真太儍,才成為大中華膠呢?
共產黨倒退
回望自己過去,我想今日年輕人未必感受到八十年代中國大陸走出文革後,曾經給予殖民地年青人一種希望,與戴卓爾夫人掌權同時代的北京領導人,除了鄧小平外,還有胡耀邦、趙紫陽,胡趙身邊也有一班開放、自由的幕僚智囊,那些年還沒有強國崛起,也沒有令人厭惡的「中國模式」。共產黨內可以公開討論政治改革,不會被扣上勾結外國勢力和平演變茉莉花革命的帽子。
在大學唸書的學生,也感受到這種思想開放氣氛。我唸逯耀東老師開的中國史學史,認識到四九年以來歷史硏究定於一專,由馬列理論引申出來的「五朶紅花」,即只可硏究農民起義、資本主義萌芽問題。八十年代初金觀濤、劉青峰出版「興盛與危機」,認為中國歷史是一個超穩定結構,否定馬克思唯物進步史觀。大學一年級生,都爭相閱讀金觀濤作品,同時間四川人民出版社策劃「走向未來叢書」,推出該書簡化版「在歷史表象的背後」,大受年輕人歡迎,今日貴為政治局常委的王歧山是叢書編委之一。
當時中國內地走向開放,並不是口號,內地從馬列毛思想解放出來,對香港知識界有很大影響。當時沒有社會科學,解放思想工具是來自科學哲學,內地翻譯出版了Karl Popper的「差想與反駁」、「科學發現的邏輯」,八十年代兩地知識分子不少受Karl Popper影響。八九六四前內地政治改革已提上日程,趙紫陽在十三大正式提出。我當時是真心相信內地會走向民主改革,到香港回歸時,內地民主化已啟動,甚至完成。八十年代成長,是無可避免捲入了大中華國家民族想像之中,一方面脫殖之後,香港不是走向獨立,另一方面,也有理想主義成分,以為中國內地會慢慢步向民主化,香港與內地是利益一致的命運共同體。
情感動員
八九六四是歷史的轉折點,香港與內地分途而行,內地走上經濟開放,政治倒退的路,香港則慢慢走向民主化,在政治價值觀上兩地愈行愈遠。當時以民主黨為旗艦的本土民主派分兩條路線,一是匯點派期待共產黨自我完善,走改良之路,包括改革人大選舉等;另一是司徒華支聯會路線,結束一黨專政、建設民主中國,但無論是匯點,還是支聯會口號,都沒有真正形成一個對中國政治發展的論述,一切只是情感及想像,所以也沒有路線爭論可言。
所謂「中國視野」回歸後一直處於論述真空期,直至「本土論述」出現,推動本土論述並非來自主流民主派,而是來自03年之後出現的文化保育運動,一直到08年反高鐵成為高峰,而從理論上有反應的反是來自匯點派延續新力量網絡,每年定期出版「本土論述」年刊,而真正成為政治運動,則來自陳雲城邦論出台後,加上兩地矛盾激化而催生。民主黨在大中華國家民族想像中,對本土身份,香港人主體性建構等問題,根本無足夠知識力量作回應。
在戴耀廷提出佔領中環後,我曾反省民主回歸是否已走到盡頭,承認失敗,但即使成了「大中華膠」,這也是八十年代的印記,坦然面對,才可以看清下一步。大中華膠就如保爾柯察金,曾幾何時,是人人都有的浪漫理想!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