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30
永遠有一團火的的譚家明
第61屆金馬奬將於11月23日在台北舉行,前日公布評審團名單,見到很多香港電影人名字,如《年少日記》導演卓亦謙、紀錄片編導潘達培等,而主席更由香港新浪潮領軍導演之一的譚家明擔任,替他高興之餘,也有點意外。
高興,是金馬評審團主席一向由華語影壇魁首出任,代表了業界對其成就的肯定;意外,是我認識的譚家明,素來特立獨行、深居簡出,年前卸任浸大電影學院教授後,隨即返馬來西亞「隱居」,實在想不到他會出山做評審——這大概是出於他對電影的熱愛吧。
香港新浪潮導演中,譚家明絕對不算多產,至今執導電影只有八部半(半部是《七人樂隊》中的《別夜》),但每部片皆獨樹一幟,影像凌厲,即使是普普通通的類型片,在譚家明的鏡頭和剪刀下——剪接過《阿飛正傳》、《東邪西毒》的譚有個暱稱,叫「Edit神」——皆散發與常流迥異的光芒。
例如美國在8月修復推出的Blu-ray版《殺手蝴蝶夢》(My Heart Is That Eternal Rose,1989),以類型來說,不過是80年代流行的英雄槍戰片,通俗的劇情、四濺的血漿,當年這類片不知凡幾,但一到譚家明手上,配樂、色彩、剪接、主題,皆呈現不一樣的風華,令外國Blu-ray發行商驚艷,原來80年代港產犯罪片可拍得這麼浪漫,兼具王家衛的情調與吳宇森的轟烈。(當時王家衛才嶄露頭角,只拍過一齣《旺角卡門》。)
如此才華橫溢的導演,何以產量這麼少呢?我只能說一句:時也命也。有網民看了《殺手蝴蝶夢》Blu-ray版,引述碟中收錄的譚家明文字訪問:「在文字訪問中,譚家明表示他並沒有退休。譚家明解釋他長期未有執導電影,只是因為商業考慮與個人言志一直有衝突,但他依然正在等待合適的情況與時機去再次執導電影。」(注1)
「商業考慮」,的確令年青時的譚受過不少挫折,更時時要向投資者讓步。最廣為人知的事例該是《烈火青春》的煞科戲。譚的原意是在船上拍這場大殺戮:一群年輕人浪蕩於無涯的海,滿以為可以自由地航向烏托邦,此時卻橫遭不可抗力無情衝擊,使一切夢想付之流水。然而電影公司以超資為由,反對這個拍法,誓不妥協的譚導被炒掉,由其他導演改在海灘上拍了那結局。海上和海邊,的確是兩回事。
我也從譚家明口中,聽過一些更鮮為人知的幕後故事,如《最後勝利》(1987)的片名和結局。原來《最後勝利》當初叫《最後今天》,但乍聽之下,像說「電影是最後一天上映」,意頭不佳,有人便建議改叫「最後勝利」。至於原版結局,也不是你現在看到的那個。電影由王家衛編劇(其實譚家明、俞琤也有份,但不具名),王構思的結局很簡單,也很震撼:徐克一刀捅死曾志偉,然後沒有任何對白任何戲,就這樣散場。譚家明真的拍了。
監製岑建勳看試映,結局令他呆了,覺得太不商業化,要求譚家明補拍另一場戲。於是曾志偉沒有死,還臨時加上追警車一幕。由此可見,當年的「商業考慮」對譚家明確有諸多束縛,令他一直無法在自己的電影中暢所欲言。他又不願巧言如簧向電影老闆推銷自己,或隨波逐流拍討好觀眾的戲,產量少,自是無可避免的結局。
年輕時,譚家明沒妥協;如今活過了「從心所欲,不踰矩」之年,就更沒理由從俗。如近年為《七人樂隊》拍的短片《別夜》,借80年代少男少女愛慾離愁,隱喻某個時代的傷痛,全片穿插濟慈、方思、覃子豪的詩(譚家明全部能背誦),含英咀華,皆與影像主題配合,絲絲入扣,決非為了拋書包、裝文藝腔,無奈曲高和寡,以我所見的評論來說,僅有一些具文藝觸覺的作者(如陳智德、廖偉棠等),看懂它骨子裏是一首寫給香港的哀歌。
正如譚家明在影碟訪問所言,我十多年前初識他時,也聽他講過自己一直想拍戲,今後也希望繼續拍戲。His heart is that eternal rose,對電影,他內心永遠有一團火,我衷心祝福他如願以償。
第61屆金馬奬將於11月23日在台北舉行,前日公布評審團名單,見到很多香港電影人名字,如《年少日記》導演卓亦謙、紀錄片編導潘達培等,而主席更由香港新浪潮領軍導演之一的譚家明擔任,替他高興之餘,也有點意外。
高興,是金馬評審團主席一向由華語影壇魁首出任,代表了業界對其成就的肯定;意外,是我認識的譚家明,素來特立獨行、深居簡出,年前卸任浸大電影學院教授後,隨即返馬來西亞「隱居」,實在想不到他會出山做評審——這大概是出於他對電影的熱愛吧。
香港新浪潮導演中,譚家明絕對不算多產,至今執導電影只有八部半(半部是《七人樂隊》中的《別夜》),但每部片皆獨樹一幟,影像凌厲,即使是普普通通的類型片,在譚家明的鏡頭和剪刀下——剪接過《阿飛正傳》、《東邪西毒》的譚有個暱稱,叫「Edit神」——皆散發與常流迥異的光芒。
例如美國在8月修復推出的Blu-ray版《殺手蝴蝶夢》(My Heart Is That Eternal Rose,1989),以類型來說,不過是80年代流行的英雄槍戰片,通俗的劇情、四濺的血漿,當年這類片不知凡幾,但一到譚家明手上,配樂、色彩、剪接、主題,皆呈現不一樣的風華,令外國Blu-ray發行商驚艷,原來80年代港產犯罪片可拍得這麼浪漫,兼具王家衛的情調與吳宇森的轟烈。(當時王家衛才嶄露頭角,只拍過一齣《旺角卡門》。)
如此才華橫溢的導演,何以產量這麼少呢?我只能說一句:時也命也。有網民看了《殺手蝴蝶夢》Blu-ray版,引述碟中收錄的譚家明文字訪問:「在文字訪問中,譚家明表示他並沒有退休。譚家明解釋他長期未有執導電影,只是因為商業考慮與個人言志一直有衝突,但他依然正在等待合適的情況與時機去再次執導電影。」(注1)
「商業考慮」,的確令年青時的譚受過不少挫折,更時時要向投資者讓步。最廣為人知的事例該是《烈火青春》的煞科戲。譚的原意是在船上拍這場大殺戮:一群年輕人浪蕩於無涯的海,滿以為可以自由地航向烏托邦,此時卻橫遭不可抗力無情衝擊,使一切夢想付之流水。然而電影公司以超資為由,反對這個拍法,誓不妥協的譚導被炒掉,由其他導演改在海灘上拍了那結局。海上和海邊,的確是兩回事。
我也從譚家明口中,聽過一些更鮮為人知的幕後故事,如《最後勝利》(1987)的片名和結局。原來《最後勝利》當初叫《最後今天》,但乍聽之下,像說「電影是最後一天上映」,意頭不佳,有人便建議改叫「最後勝利」。至於原版結局,也不是你現在看到的那個。電影由王家衛編劇(其實譚家明、俞琤也有份,但不具名),王構思的結局很簡單,也很震撼:徐克一刀捅死曾志偉,然後沒有任何對白任何戲,就這樣散場。譚家明真的拍了。
監製岑建勳看試映,結局令他呆了,覺得太不商業化,要求譚家明補拍另一場戲。於是曾志偉沒有死,還臨時加上追警車一幕。由此可見,當年的「商業考慮」對譚家明確有諸多束縛,令他一直無法在自己的電影中暢所欲言。他又不願巧言如簧向電影老闆推銷自己,或隨波逐流拍討好觀眾的戲,產量少,自是無可避免的結局。
年輕時,譚家明沒妥協;如今活過了「從心所欲,不踰矩」之年,就更沒理由從俗。如近年為《七人樂隊》拍的短片《別夜》,借80年代少男少女愛慾離愁,隱喻某個時代的傷痛,全片穿插濟慈、方思、覃子豪的詩(譚家明全部能背誦),含英咀華,皆與影像主題配合,絲絲入扣,決非為了拋書包、裝文藝腔,無奈曲高和寡,以我所見的評論來說,僅有一些具文藝觸覺的作者(如陳智德、廖偉棠等),看懂它骨子裏是一首寫給香港的哀歌。
正如譚家明在影碟訪問所言,我十多年前初識他時,也聽他講過自己一直想拍戲,今後也希望繼續拍戲。His heart is that eternal rose,對電影,他內心永遠有一團火,我衷心祝福他如願以償。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