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30日星期四

說中國文明是落後的文明會不會太武斷?顏純鈎


顏純鈎 20250130


說中國文明是落後的文明會不會太武斷?
早前文章談到東西方文明的差距,有網友不同意我說的中國沒有哲學。中國有沒有哲學,取決於我們如何定義哲學。常識告訴我,哲學是解釋世上所有學問的學問,是涵蓋一切學問的學問,她是所有其他學問的總和。
哲學必須能解釋自然科學,也能解釋社會科學,必須能解釋客觀世界,也能解釋主觀世界;哲學必須是一個系統,一個包羅萬象的架構;哲學不是零碎的想法,一時一地的感悟,必須有永恒的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普遍規律。
如果我的理解沒有錯,中國的儒家道家就不能稱之為哲學。儒主張入世,道主張出世,各有說法,試圖解釋自然或社會的某些方面,但不能剖析自然與人世的全部現象。
孔孟熱衷於社會倫理關係,主張「克己復禮」,即壓抑性情,服從禮教,維護中國人「做穩了奴隸」(魯迅語)的帝王天下;老莊則熱衷於清靜無為,以靜坐冥想來對抗塵世。儒道兩家說故事講道理,各自企圖建立一種消極的人生態度。他們都缺乏一些規律性的﹑凌駕性的智慧,來概括自然與人類﹑主觀與客觀,充其量只是一些感悟和歸納。
中國還有一種貌似哲學的流派叫禪宗,禪宗主張靜坐冥想,比老莊的出世走得更遠。禪宗是打誑語裝迷糊,把外部世界一概視為「空」,經典說法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然則,既然無一物,整天打坐所為何事?既然怎麼想都沒有意義,那不如死了算。
儒家教人做奴隸,聽教聽話,照規矩做人,古有祖宗明訓,今有皇帝聖旨,做子孫的就不需要什麼思想;道家叫人清靜無為,解決不了外部世界,就縮回來解決自己;至於禪宗,就教你看空世界,既然什麼都空,連自己都空就最省事。這就是我們千年流傳的「哲學」,它們沒有教我們去認識世界改造世界,而是教我們去逃避世界,與舊世界妥協。我們受這些「哲學」思想熏陶,塑造了我們的民族性。
和東方文明相反,西方文明重在思辨,開拓視野,搞明白主客觀世界運行的規律,從中歸納出一些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準則,以人類的智慧去攻克知識難關,不斷開創新的生活方式。
馬克思主義三個主要來源,包括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經濟學和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基本上源自德國哲學。關於矛盾的鬥爭與統一﹑量變與質變﹑形式與內容﹑現象與本質﹑原因與結果﹑必然與偶然等等,用這一套認知方法去分析和檢驗主客觀世界,你就能透徹地了解它們,這就是哲學之所為哲學——先要認識世界,才能改造世界,才能創造新世界。
我說中國沒有哲學,是指中國沒有一種成系統成架構的哲學學說,而不是說中國學問中,沒有一丁點對於客觀現象的主觀歸納,只是那些歸納是零碎的﹑表面的﹑片面的,那不能算是哲學,充其量只是一些哲思。
不要忘記,中共宣稱信奉馬克思主義,但中共壓根兒就不相信唯物辯證法。中共強迫人民忠於黨,崇拜領袖,奴性馴服,以黨的意志凌駕一切,以習近平的淺薄認知去為人民指明方向,這都是徹頭徹尾的唯心主義。中共治國胡作非為,以黨的意志取代主客觀世界的運行規律,制定政策興之所致,出了問題巧言令色,說謊造假,胡編亂造,以強權奪公理,沒有學到辯證法,只學到詭辯術。中共的唯物辨證法是一肚子的農民意識,披上一件馬克思主義的外衣。
人類社會從農耕文明進化到工業文明,再進化到電力文明,再進化到電腦文明,再進化到網絡文明,現在又即將進化到人工智能文明,所有這些劃時代的進步,都是在西方文明中誕生和傳播的,沒有一種進步是由東方文明發端的。
中國人津津樂道的四大發明,文革後有專家研究,都不是中國人始創的,更別說那只是四種個別器用方面的發明。世界歷史上器用方面的發明如恒河沙數,中國只有四項可疑的成果,中國文明有什麼值得自豪的?
我們先要承認自己文明的落後,然後才可以開放的胸襟去學習別種文明的優勝之處。我們學習西方先進的器用,又堅守東方落後的思維,永遠在自相矛盾的病態中打轉,進兩步退三步,路走不通了就罵人,關起門來作井底之蛙,難怪我們的文明永無出頭之日。
西方文明並沒有保守自己,他們很大方地把自己的智慧結晶與他人分享,造就整個人類文明的進步。即便這樣,中國人還想要以貧乏的文明﹑空洞蹩腳的思想去統禦世界,這樣中國不落後就沒有天理了。
直至今日,我們還在打腫臉充胖子,一闊臉就變,所有這些弊端的根源,都是我們全民族無可救藥的自卑心理造成的。
我希望我們的下一代再下一代,都睜開眼睛來看世界,中國千百年來居世界文明的底層,還要故步自封到何時?只有全盤西化,徹底更新自己,然後再回頭來撿拾我們文明尚有價值的部份,然後才能脫胎換骨,趕上世界文明的步伐。

大公報決戰新華社?馮睎乾十三維度

 


大公報決戰新華社?
2023年初,一個網名「北京大妞」的中国人在紐約商場看見一張賀年海報,因為上面寫着「Happy Lunar New Year」而非她樂見的「Happy Chinese New Year」,就憤然將它撕掉,商場人員見狀,立即報警。事後「北京大妞」發文,堅持「我沒有錯」。當時我也寫過一篇〈Lunar New Year抑或Chinese New Year?〉評論。
事隔兩年,同一問題又激發爭議。近日中国一間茶飲連鎖店在文案中將「春節」翻譯為「Lunar New Year」,慘遭小粉紅圍攻,只好在微博發文致歉。像「北京大妞」這類行事不經大腦的人,似乎越來越多。昨天,中共喉舌大公報也發文批評「Lunar New Year」用語不當,標題為〈專家:關乎文化傳播與認同 「春節」英譯掀爭議 Lunar New Year不準確〉。
文中的「專家」,是上海天文館網絡科普部長施韡,他說「Lunar」這個詞彙並不準確,因它只顯示了「陰曆」的意思,無法完整表達中國傳統文化的「陰陽合曆」概念云云。沒錯,中國農曆的確是陰陽曆,同時考慮了月亮周期和太陽回歸年。因此,農曆一年的長度並不固定:平年有354或355天,閏年則有13個月,合共384或385天。
但如果只求準確,那就好辦了——只要翻譯為「Lunisolar New Year」,問題不就迎刃而解嗎?其實按照同一準則(即準確與否),把各地農曆新年一刀切稱為「Chinese New Year」,反而更不準確。最顯而易見的理由是:慶祝農曆新年的國家,不止中国,例如韓國春節Seollal和越南春節Tết Nguyên Đán(簡稱Tết),儘管都遵循農曆,卻絕對不能叫「Chinese New Year」,因為他們都各有自己的傳統習俗。
以越南為例,Tết的傳統食品就跟中國不同,越南人會製作Bánh chưng(方型粽子)和 Bánh giầy(圓形糯米糕),後者象天,前者法地,祈求豐收與平安。據越南文獻所說,這習俗歷史悠久,甚至可追溯至遙遠的雄王時代,並非受中國文化影響。又如越南生肖,跟中國也不一樣,牛、兔、羊分別被替換成水牛、貓和山羊。將Tết強行稱為「Chinese New Year」,是完全說不通的。
有人說,譯成「Chinese New Year」是要強調節日的中國文化根源,哦,是嗎?那麼中国人現在用的公曆,是教宗額我略十三世頒布的「格里曆(Gregorian calendar)」,按照同一標準,新曆新年也該正名為「羅馬新年」,以示無忘公曆的教廷根源。
我認為陰陽曆新年簡稱「Lunar New Year」,儘管不算很準確,但總比「Chinese New Year」合理得多,因為我們說正月初一,的確涉及當中陰曆部分——陽曆新年以立春為起點,干支交替也在立春,蔡伯勵先生早就說過了——所以日常用語把它簡化為「Lunar」也無不可。若要這樣吹毛求疵的較真,「中国」也是不準確的簡稱,準確寫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跟自古以來的中國不能混為一談。
最後想說,「Chinese New Year」這譯法也有合適的時候,就是指稱中国境內的農曆新年。但奇怪的是,儘管大公報直指「Lunar New Year」有誤,但香港政府網站寫的仍是「Lunar」(例如1月17日的新聞公報有 “2025 Lunar New Year fairs to start from Thursday”),就連新華社的英文新聞,至今還有寫「Lunar New Year」的(有時也寫Chinese Lunar New Year或Spring Festival),為什麼沒有人要求港府和新華社道歉呢?
相關文章:
Lunar New Year抑或Chinese New Year?
人人都講虎年,唔通真係虎年咩
【觀頤集】生肖到底哪天轉換,立春抑或年初一?(下)

我為什麼不會講「春節」

 



我為什麼不會講「春節」
農曆新年的英譯,在「Chinese New Year」和「Lunar New Year」外,近日還有一支異軍突起,那就是「Spring Festival」,即中国大陸及台灣慣用的「春節」。
去年十二月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中国提案,將「春節」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留意官方英譯是「Spring Festival」,不是「Chinese New Year」,這個英譯應該會逐漸被黨媒奉為正統。
不過我在香港長大,記憶所及,幾十年來大家都是講「過年」、「新正頭」或「農曆新年」等,從未聽過土生土長香港人會講「春節」的。事實上,自古以來中國人都不用「春節」兩字指稱現在的農曆新年,古人只會說「元旦」、「正旦」、「新正」等。
傳統中國文化中,「春節」主要有兩個含意。一是指「立春」,例如文天祥有一首詩〈二十四日〉,其中說:「春節前三日,江鄉正小年。」「小年」即「小年夜」,指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文天祥寫詩那年剛好是二十四日,三天後是春節,當然不可能表示正月初一,而是指立春。
「春節」另一意思是泛指春季。例如《後漢書.楊震傳》說:「又冬無宿雪,春節未雨,百僚燋心,而繕修不止,誠致旱之徵也。」徐陵〈長相思二首〉其二云:「長相思,好春節,夢裏恒啼悲不泄。」以上「春節」都指春天。(不少網上資料引用〈楊震傳〉時說這裏的「春節」指立春,我認為是錯的。)
以「春節」稱農曆新年,古所未聞,到民國才開此先例。為什麼忽然要起一個名字呢?除了要區別於公曆新年之外,大概還源於一個訴求:放假。
1914年初,民國政府內務總長朱啟鈐向大總統袁世凱呈報:「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員,亦准給假一日。」袁世凱批准了,自此農曆新年才叫「春節」。1949年後,中共沿用這個名稱,直到今天。
如今中共「申遺」成功,用上「Spring Festival」這個貌似中性的字眼,其實只是兜一個圈說「Chinese New Year」,對大外宣更加有利,原因有二。首先,台灣人也說「春節」,現在「春節」既已納入中国文化遺產名下,那麼中国就更加理直氣壯說「兩岸有共同文化」了。
其次,韓國、越南、馬來西亞等地也過農曆新年,中国「申遺」後,就可以用「Spring Festival」來「統一」各國農曆新年的稱呼,宣示自己的文化霸權。如越南農曆新年叫「Tết」,英文本可簡單譯成「Lunar New Year」,但人民網英文版在1月23日有篇報道〈People prepare for upcoming Spring Festival in Hanoi, Vietnam〉,卻刻意把Tết稱為「Spring Festival」,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香港在晚清成為英國殖民地後,不受袁世凱或中共頒布的法令影響,反倒真正繼承傳統中華文化餘緒,沒改口講「春節」,而是說「農曆新年」、「新正頭」——這裏「正」字唸平聲,連音調也跟古人一樣,如白居易〈除夜寄弟妹〉「病容非舊日,歸思逼新正」的「正」也是平聲。從前香港,就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人,講乜春節呢?

車公話班友唔識四馮睎乾十三維度

 


車公話班友唔識四
今年車公籤文,老嫗能解,妙在「劉二世」錯把馮京當馬涼:劉業強今早為香港求籤,起初看到籤上寫「第二十靈籤」,後來被人提醒,才知道原來是「第二十四籤」。巧合的是,兩籤皆是中籤(也許籤筒經過「蒸餾」,已不會再有下籤),意思也相差無幾。
第二十籤說:
晨粧露彩髻邊雲,玉佩珠顏錦似銀。
色則是空空是色,觀音曾勸世間人。
籤文解曰「不可貪心,自身平平,家宅平安,求財半遂」。看字面,上半寫女子裝扮得如花似玉,下半則說色相無常,轉眼幻滅。以此比喻一個城市,意思很簡單,不就是說粉飾太平是沒用的嗎?任你怎麼刻意裝出興盛的樣子,終究是一場空。
第二十四籤則說:
生前不作虧心事,只為貪心惹是非。
若得貴人相勉力,莫教枉費用心機。
籤文解曰「不可貪心,自身平安,家宅安吉,占病作福」。籤文說,就算不做壞事,光是「貪心」也會招惹是非,若得貴人勉勵,讓你明白腳踏實地努力才會成功,那就不用浪費心機玩小聰明了。
儘管是不同的籤文,但一樣強調「不可貪心」,如此反覆告誡,即是說,車公覺得有人「太貪心」了。
根據港府已公布的計劃,有什麼可用「貪心」來形容呢?首先我想到「北部都會區」,這計劃胃口奇大,佔地30,000公頃,足足三分之一香港,準備在那裏大搞創科、專業服務、綠色旅遊等,可以想像,一定花錢如流水,卻不知道受惠的是誰。
另一「貪心」舉動,是數之不盡的「盛事」。去年港府已公布2025年上半年,香港將舉辦至少93項「盛事」,如國際七人欖球賽、「畢加索:與亞洲對話」特展、亞洲金融論壇、米爾肯研究院全球投資峰會、香港國際創科展及Consensus香港大會(是一項跟加密貨幣有關的活動)等。
以上兩點,好像可令香港看來生機勃勃,繁榮興盛,正是「晨粧露彩髻邊雲,玉佩珠顏錦似銀」,但是否能扭轉財赤、造福人群呢?我們不妨拭目以待,但看車公的口吻,應該是不以為然。
我覺得今年車公籤文根本不是重點,反而求籤過程才是。劉二世將「四」字看作「靈」字,你以為是偶然?分明是車公顯「靈」,暗串嗰班友唔識「四」字點寫囉——車公講到咁白得唔得㗎?

《臨時決鬥》:既有心思,又有意思

《臨時決鬥》:既有心思,又有意思 

By Ryan On 28/01/2025

今年新春檔期共有三部港產電影同日開畫,雖然看起來各有喜劇包裝,但是在風格上卻各有分別。去年憑著黑色喜劇《臨時劫案》獲得不俗成績的麥啟光,新作《臨時決鬥》改以拳擊作為主題,而且演員陣容上也有著新的組合,希望可以延續上集的黑色喜劇的風味。

《臨時決鬥》的故事從昔日澳門拳王鍾磊(古天樂飾)創立的拳館「鍾磊舍」開始,惟在當年被徒弟陳偉斌(張文傑飾)擊敗後,生意一直不振。而步入人生中年的太太嘉莉(梁詠琪飾)到港在不知情情況下接下自感到不適合廣告,跟廣告界強人林雪(王丹妮飾)衝突。然而林雪到澳門時卻發現自己男友Daniel Wu(陳湛文飾)卻跟澳門女拳王孫雅雲(周秀娜飾)一起,雅雲跟林雪大打出手。其他林雪到鍾磊社拜師,在付出巨額學費後,由徒弟高秋(胡子彤飾)接受地獄式訓練。

《臨時決鬥》相比起《臨時劫案》而言,電影在製作上似乎更有準備,電影從宣傳上看也沒有像《臨時劫案》喜劇感濃,但是當中的意義卻更為深遠。電影裡的一眾角色在整個拳館過程當中,各人仿如有著自己的困境,然而在整個故事進行過程中,又好像有點領悟,同時將在人生的死結解開一樣。拳擊本來是一個需要堅時的過程,但是卻跟片中需要談及的放手看似衝突但又可以違和。而一眾角色在過程中明白到情況而作出的選擇,倒是讓觀眾有所體會之餘,亦同時有所得著,可以說是這是觀影過程的意外驚喜。而電影裡雖然主線人物為數不少,但是整體上來得清晰,觀眾也能看到各人所需。

電影裡對於困局的探討,倒算是有著不同面向。當中不少對白可以說是有著相當的感受,這點也是導演麥啟光的歷練融合當中。當然,電影裡亦有一定的笑料,從片初的藥膏廣告,以至是片中嘗試模仿一些電影的情節,以及跟《臨時劫案》一點連接等。電影裡的幽默感覺仍然濃烈。

談到演員方面,電影裡在橋段上以三位女角為主導,當中王丹妮演繹到一種好勝性格下遇上不可能挑戰下的衝擊,而那種強勢氣場相當明顯。相比之下,梁詠琪演繹的中年危機卻是要嘗試面臨現實作出變,而周秀娜的角色倒是相對較為從容的位置。三位演員互相關係的改變,互動的效果相當不俗。值得一提的是,片中飾演嘉莉女兒的王尹菁,在片中的對白相當絕核,發揮空間比起《九龍城寨之圍城》更強。

男角方面,電影以古天樂為主線,然而是次他在演繹上亦嘗試改變,以演繹那種看似雲淡風輕但是仍有不能放手之處的味道,而這方面演出味道十足。相比之下,胡子彤的高秋看似是一個屢戰屢敗的角色,但是卻有著自己的心思,而胡子彤在演出來得相當自然。相比之下,張文傑是次的演繹,算是成功演到那種即使看似成功仍是有自己遺憾的角色。

《臨時決鬥》作為一部喜劇包括的黑色電影來說,可以說是恰到好處。電影看似以拳擊為題,但是片中亦有一定的笑料之餘,也不忘說出了片中一眾角色面對不同的困局及如何將它衝破,一眾角色均有相當的內容來描述,而且甚有意思,也許為近年尋找著出路的香港觀眾,提供不少啟發,可以說是既有心思又有意思。



2025年1月25日星期六

新光戲院點解一直鬧鬼?原來同做大戲有好大關係!仲要日日要超度鬼魂!有一個位最好唔好坐

 


《香港四徑大步走》連發哥都推薦!紀錄片「貼地」感動:堅持下去只因無法找到放棄的原因|影評

 《香港四徑大步走》連發哥都推薦!紀錄片「貼地」感動:堅持下去只因無法找到放棄的原因|影評

2025年1月24日

《香港四徑大步走》連發哥都推薦!紀錄片「貼地」感動:堅持下去只因無法找到放棄的原因|影評
《香港四徑大步走》連發哥都推薦!紀錄片「貼地」感動:堅持下去只因無法找到放棄的原因|影評

撰文:艾菲 Ivy

發哥都推薦的紀錄片《香港四徑大步走》

紀錄片電影《香港四徑大步走》以在香港舉行的「香港四徑超級挑戰」為題,導演Robin Lee從十幾位參加者的角度出發,記錄三日三晚的比賽歷程和他們的心理變化,行山常客周潤發發哥都推薦大家觀看《香港四徑大步走》。

「香港四徑超級挑戰」已經在香港舉辦十年,但相信知道這個山跑界的殿堂級賽事的香港人並不多,甚至連主流媒體都未必會報導。這個「玩命」的挑戰賽,參加者都是受邀參加,要在三日限時內完成全長298公里的香港四徑,期間的休息與吃飯全由參加者自行安排,長時間跑山是對參加者意志力的考驗。《香港四徑大步走》比一般的運動員紀錄片多了一份「貼地」的感動,因為比起體能和技術的訓練,數十小時無間斷的高強度挑戰才是最折磨人的。

這個「玩命」的挑戰賽,參加者都是受邀參加,要在三日限時內完成全長298公里的香港四徑,期間的休息與吃飯全由參加者自行安排。(圖片來源: 《香港四徑大步走》電影劇照)
這個「玩命」的挑戰賽,參加者都是受邀參加,要在三日限時內完成全長298公里的香港四徑,期間的休息與吃飯全由參加者自行安排。(圖片來源: 《香港四徑大步走》電影劇照)

堅持下去只因無法找到放棄的原因

運動員的堅毅往往是從過程中被體現出來,而非用最終的賽果來定義他們。

沒有獎金與獎項,沒有名次之分,沒有公開報名的流程,全個賽事只是一場挑戰,只有能在六十小時內完成全程的「完成者」和七十二小時內完成全程的「生還者」兩個名涵,十幾個不同國籍的跑者每年聚首一堂,就是要挑戰在限時內跑完橫跨港九新界離島四條行山徑路段 — 麥理浩徑、衛奕信徑、港島徑及鳳凰徑。

四徑全長約298公里,等如7個全馬的距離,攀升高度約14500米,要在三日內不分畫夜地向前跑,其實賽事的強度肯定超出人的體力極限,要完成賽事,靠的必然是意志力而已。很多時候,放棄只需要一句話,而面對「香港四徑超級挑戰」如此高強度的挑戰賽,每個參加者都有太多生理理由和客觀因素退出比賽,但他們依然咬緊牙關嘗試完成挑戰,堅持下去只因無法找到放棄的原因,能夠接受挑戰失敗卻無法接受自動棄權的運動員的堅毅。

運動員的堅毅往往是從過程中被體現出來,而非用最終的賽果來定義他們。(圖片來源: 《香港四徑大步走》電影劇照)
運動員的堅毅往往是從過程中被體現出來,而非用最終的賽果來定義他們。(圖片來源: 《香港四徑大步走》電影劇照)

心很累的孤獨感讓人共鳴

「香港四徑超級挑戰」的參加者不能結伴參賽,不能戴耳機聽歌,一個人攀越高山低谷;挑戰賽也沒有如渣馬般的關注,甚至連可以讓路人辨識身份的號碼布也沒有,參加者轉換路徑時自行乘坐地鐵,置身繁忙鬧市之中,卻沒有人知道他們用連續幾十小時用雙腳橫整個香港,只會以為他們是穿著運動服、好像很疲累的路人而已。

導演Robin為了紀錄片可以有更好的呈現方式,讓不認識挑戰賽的觀眾僅僅通過一百多分鐘的時間,了解到四徑的路程,在新冠疫情肆虐高峰時,隻身用無人機拍攝整個挑戰路段。當人人活在疫症陰霾之下,彷彿看不見生命的曙光時,誰能夠理解導演攀山涉水、不知為何的拍攝行為?

肉體的累可以靠休息而恢復過來,但沒有人明白自己,心很累的孤獨感可能會一直延續下去。這份孤獨感,何嘗不是現代人的生活寫照?生於現代化都市的我們,大多衣食無憂,卻常常有種沒有人明白自己的感覺,只為生存而生存下去。

參加者轉換路徑時自行乘坐地鐵,置身繁忙鬧市之中,卻沒有人知道他們用連續幾十小時用雙腳橫整個香港,只會以為他們是穿著運動服、好像很疲累的路人而已。(圖片來源: 《香港四徑大步走》電影劇照)
參加者轉換路徑時自行乘坐地鐵,置身繁忙鬧市之中,卻沒有人知道他們用連續幾十小時用雙腳橫整個香港,只會以為他們是穿著運動服、好像很疲累的路人而已。(圖片來源: 《香港四徑大步走》電影劇照)

目光放遠一點點終會成為「完成者」

不行山的人,未必認識四徑的難度;行山友,可能礙於能力所限,未行勻四徑全程。但香港最奇妙的地方,也是電影中所呈現的奇妙角度,就是這是行山徑全部距離鬧市很近。跑者從山上望下去就是一幢幢的高樓大廈,路人稍稍放眼遠處就是翠綠的山頭,這麼遠那麼近,卻活成兩個世界的模樣。其實,我們日常的視線多放遠一點點,便會發現身邊有很多不同的風景,並不如想像中那麼狹小。

有些人能夠完成人生全程,有些人拼命爭取生還的機會,有些人苦苦堅持後還是發現無法達標。「香港四徑超級挑戰」的參加者無論挑戰成功還是失敗,來年還是如約而至,因為失敗並非旅途的終結,只是經歷了狀態不佳的一站,下次仍然有翻盤的機會。只要目光願意放遠一點點,每個人始終可以成為「完成者」。

「香港四徑超級挑戰」的參加者無論挑戰成功還是失敗,來年還是如約而至,因為失敗並非旅途的終結,只是經歷了狀態不佳的一站,下次仍然有翻盤的機會。(圖片來源: 《香港四徑大步走》電影劇照)
「香港四徑超級挑戰」的參加者無論挑戰成功還是失敗,來年還是如約而至,因為失敗並非旅途的終結,只是經歷了狀態不佳的一站,下次仍然有翻盤的機會。(圖片來源: 《香港四徑大步走》電影劇照)

===============

電影詳情

《香港四徑大步走》(Four Tratils)

評分:/10分

片長: 143分鐘

上映平台:全線院線

《香港四徑大步走》官方電影海報
《香港四徑大步走》官方電影海報

【關於艾菲 About Ivy】

IG: ivy__rainy

BLOG: http://ivyrainy.com

YouTube: 居埔港人

專訪|《四徑》導演Robin Lee三天走70公里 捕捉壯麗山野 :Hong Kong can be proud|Yahoo

 專訪|《四徑》導演Robin Lee三天走70公里 捕捉壯麗山野 :Hong Kong can be proud|Yahoo

 

《香港四徑大步走》導演Robin Lee接受《Yahoo新聞》專訪,希望電影可令觀眾感受香港之美。

《香港四徑大步走》導演Robin Lee接受《Yahoo新聞》專訪,希望電影可令觀眾感受香港之美。

【Yahoo 新聞報道】本地山跑界殿堂級賽事「香港四徑超級挑戰」的紀錄片《香港四徑大步走》,本月上映後好評如潮,吸引觀眾了解一眾跑手的背後故事,也重新欣賞香港山野的壯麗。在香港土生土長的英籍導演Robin Lee接受《Yahoo新聞》專訪,細訴拍攝過程的樂與淚。累得在山野席地而睡、三天揹20公斤器材走了70公里,他形容拍攝歷程像夢遊。紀錄片由Robin與哥哥Ben自資拍攝,到後期製作橫跨逾2年。他希望這片令人感受到香港之美,如果觀眾這些年過得不太好,也許看過這片會改變想法:「香港並不是那麼糟,而是美麗的地方」,香港更值得為此而驕傲。

《香港四徑大步走》記錄本地山跑界殿堂級賽事「香港四徑超級挑戰」,參賽者需於72小時內橫跨全長298公里的四大遠足徑。(《香港四徑大步走》劇照)
《香港四徑大步走》記錄本地山跑界殿堂級賽事「香港四徑超級挑戰」,參賽者需於72小時內橫跨全長298公里的四大遠足徑。(《香港四徑大步走》劇照)
Robin家中有不少《香港四徑大步走》紀念品,包括明信片及鎖匙扣。
Robin家中有不少《香港四徑大步走》紀念品,包括明信片及鎖匙扣。

「香港四徑超級挑戰」(Hong Kong Four Trails Ultra Challenge,HK4TUC)的參賽者需於72小時內橫跨香港四大遠足徑:麥理浩徑、衛奕信徑、港島徑及鳳凰徑,全長298公里,能在時限內完成才能獲得「生還者」頭銜。作為記錄這項賽事的導演,曾否想過落場成為選手?Robin Lee笑著「耍手擰頭」,「不,我最長只跑過25公里。我喜愛滑雪,這是我最主要的運動」。

21歲獲贈相機拍滑雪 因哥哥認識越野跑

Robin拍攝香港綠悠山野的歴程,要從外國的冰天雪地說起。他的拍攝生涯始於滑雪場,21歲生日獲爸爸送贈Canon EOS 7D相機,開始拍攝自己與親友的滑雪片段。在CNN任職的朋友在網上看到有關片段,促使他獲青睞,在CNN任職實習,累積拍攝節目、剪接經驗。他的哥哥Ben則是越野跑愛好者,「大約10年前他開始這項運動,令我亦開始留意,當時我已替美國的滑雪公司製作專題影片,我們就在想,不如製作一些香港山野的影片」。經哥哥穿針引線,他認識了HK4TUC發起人Andre Blumberg,並於2017年為這項賽事拍下了短片《Breaking 60》,紀錄4位跑手挑戰在60小時完成賽事,也加深他對此賽事的認識,「就像是一個實驗,像一部學生作品」。

Robin喜愛的運動之一是滑雪,亦有為美國滑雪公司拍攝。
Robin喜愛的運動之一是滑雪,亦有為美國滑雪公司拍攝。
Robin認為,HK4TUC並不止是時間的競賽,而是每位跑手的自我挑戰。
Robin認為,HK4TUC並不止是時間的競賽,而是每位跑手的自我挑戰。

來到2021年的賽事,Andre告訴他有些跑手希望挑戰突破50小時,邀請他再拍攝一個《Breaking 50》系列,Robin卻有感這個賽事不止於時間的競賽,「這是一個自我挑戰,觀眾不會只為了看一班人突破50小時而來看這套電影,因此我不想說《Breaking 50》的故事,當然電影仍會有這個角度,但我也希望說其他生還者的故事」。

Andre Blumberg是「香港四徑超級挑戰」的發起人,亦有在電影中受訪。(《香港四徑大步走》劇照)
Andre Blumberg是「香港四徑超級挑戰」的發起人,亦有在電影中受訪。(《香港四徑大步走》劇照)

賽前半年籌備 捕捉跑手獨特故事

Robin在賽前半年籌備拍攝,接觸18名選手,看看哪些願意受訪,「我開始與他們頻密見面,紀錄他們的訓練,亦訪問其家人,令我更明白他們的故事,知道各人的獨特性是甚麼」,例如Salomon Wettstein的工程師,利用電腦圖表精密分析每段賽程;最年輕選手Sarah Pemberton在連續多屆四徑賽事屢敗屢戰;心理學教授Will Hayward固執而堅毅,遠遠落後卻不言棄;每個選手的獨特故事和超乎常人的韌性,都一一在鏡頭下捕捉。

片中紀錄9位跑手的故事,圖為屢敗屢戰的Sarah Pemberton。(受訪者提供圖片)
片中紀錄9位跑手的故事,圖為屢敗屢戰的Sarah Pemberton。(受訪者提供圖片)
Robin於賽前半年開始拍攝一眾跑手的訓練。(《香港四徑大步走》劇照)
Robin於賽前半年開始拍攝一眾跑手的訓練。(《香港四徑大步走》劇照)

穩定器拍孖崗山天梯 12攝影師參與

Robin除了希望在片中呈現跑手的心路歷程,亦特地拍攝香港山野的迷人景致。賽事期間攝影團隊需聚焦跑手,無暇拍攝山景,因此他提早航拍鳳凰山日出、大帽山等景色。他亦到四徑視察,就各個地點的特色決定適合的拍攝器材,例如使用Gimbal穩定器拍攝孖崗山「惡名昭彰」的攞命天梯,「跑手在片中不斷行山、跑步,你不會希望觀眾不斷看到相類似的畫面,因此配合鏡頭運行、說故事的方法,可以令觀眾更投入,有如他們也置身於賽事當中」。

由於賽事期間Robin無暇拍攝山景,因此他提早到鳳凰山、大帽山等地航拍,展示山野之美。(《香港四徑大步走》劇照)
由於賽事期間Robin無暇拍攝山景,因此他提早到鳳凰山、大帽山等地航拍,展示山野之美。(《香港四徑大步走》劇照)

不少觀眾和影評均對攝影團隊可跟拍多位跑手感到讚嘆,背後是Robin下的苦功。拍攝團隊合共12位攝影師,當中他、哥哥以及另外兩名是「核心小組」,全程留守賽事,其餘則參與其中一、兩天。Robin指,跑手身上都戴有追蹤器,方便拍攝團隊得知實時位置。第一天的拍攝相對簡單,跑手剛剛起步、狀態相若,可安排不同拍攝隊伍在山徑待跑手經過,也為整個團隊保留精力,「第一天我攀了很多山,我徒步登上了大帽山、亦繞道前往了西貢,去了這些不同的地方,因為我當時精力充沛」。


Robin指,拍攝團隊共12名攝影師不時要靈活調動位置,部分要留守同一地點等待跑手,包括所有跑手必經的藍田港鐵站。(受訪者提供圖片)
Robin指,拍攝團隊共12名攝影師不時要靈活調動位置,部分要留守同一地點等待跑手,包括所有跑手必經的藍田港鐵站。(受訪者提供圖片)
攝影團隊會伴隨跑手乘搭港鐵,期間亦會爭取時間與他們做簡短訪問。(《香港四徑大步走》劇照)
攝影團隊會伴隨跑手乘搭港鐵,期間亦會爭取時間與他們做簡短訪問。(《香港四徑大步走》劇照)

賽事踏進第二、三天,跑手情況各異,路徑亦越來越遠。Robin則需臨時靈活調動所有攝影師,「我們安排了一些隊伍跟隨前面的人,但也有一些人會在同一個地方待12小時」。全長約78公里的衛奕信徑跨越港九新界,當中被維港隔開,跑手需乘搭港鐵繼續路程,「我們有兩名攝影師會整天待在地鐵上,然後來回走動,當跑手來到時,就與他們乘搭港鐵就可以了,假如調走他們的話,就會錯過跑手來到地鐵的一刻」。在港島徑的開端,Robin同樣安排攝影師留在原地,捕捉跑手開展港島徑前的感受和情緒。

Robin指由於睡眠不足,第三天拍攝最為艱辛,圖為他在終點等待跑手到達時,靠著綠色郵筒席地而睡。(受訪者提供圖片)
Robin指由於睡眠不足,第三天拍攝最為艱辛,圖為他在終點等待跑手到達時,靠著綠色郵筒席地而睡。(受訪者提供圖片)

第三天拍攝「像夢遊一樣」 後製剪足兩年

到到第三天賽事,攝影團隊與跑手一樣筋疲力盡。Robin首兩天只睡了一至兩小時,第三天拍攝最為痛苦,「我帶著大相機,在沒有睡覺的情況下登上大嶼山,我嘗試集中精神拍攝他們,但真的真的很累」。片尾記錄「生還者」Will Hayward走上大東山,Robin就是在力竭之下拍攝,「在他來之前,我在石頭上睡了5分鐘,再檢查我的手機看他的位置,好吧他還沒來,再睡吧。到他終於出現時,他已是非常疲憊了,我也很累,我們都像是在夢遊一樣」。Robin於賽前因扭傷膝蓋而負傷上陣,「iPhone app告訴我這三天走了70公里,我是背著20公斤(拍攝裝備)走了70公里」。

跑過了拍攝階段,屬於Robin的終極挑戰是後期製作,「我們拍回來的片段共長達200小時」,花了兩年專注後期製作。整套電影的支出由他與哥哥一力承擔,他不願透露實際金額,「如果有人告訴我需要花這麼多錢才能實現這個目標,我可能會說,好吧我不會這樣做,因為實在太貴了」。不過,為力臻完美,除了自己負責剪接,亦聘請朋友為電影做圖像設計向觀眾介紹四徑;他又因未能於網上找到最適合的音樂,找來音樂人Jason負責配樂及音效設計等,「如果我不這樣做,我會後悔,我就會得到一部自己不滿意的作品」。

為力臻完美,Robin聘請了友人為電影做圖像設計,以向觀眾清晰展示四徑的位置和長度。(《香港四徑大步走》劇照)
為力臻完美,Robin聘請了友人為電影做圖像設計,以向觀眾清晰展示四徑的位置和長度。(《香港四徑大步走》劇照)

情節牽動觀眾情緒「不像100%紀錄片」

片中有多達9位跑手的故事,如何表現各人特色,要考Robin剪接的功夫。他希望作品保持真實,「Jacky(梁俊強)經常對我說,這是一套電影,但這些都是真實的人,你無法編寫這個劇本,我很喜歡他這個說法」。他不願流於一般紀錄片的套路,「非常傳統的紀錄片格式,是由A到B講述一個故事,而且可能非常直接,我想給紀錄片一些敘事感」。

因此,電影開首大多著墨數名「四徑老手」,包括曾小強、Tom Robertshaw、Salomon Wettstein、Sarah Pemberton等,最終以「黑馬」姿態跑出49小時21分的Jacky梁俊強,在電影中後段才出現,給觀眾驚喜,「因為實際上事件就是這樣發生,這是意料之外的,這就是我們當時的感受,我也希望觀眾有同樣的感受」。當他看到曾小強因傷退賽、Salomon未能突破60小時,觀眾著緊之際,梁俊強的突然出現更能牽動情緒,「我認為這就是為何當你看到他到達郵筒終點時,你會非常激動,我就是想給電影一種不同的感覺,不像100%的紀錄片」。

梁俊強(Jacky)以「黑馬」姿態突破50小時,圖為他到達終點時環抱郵筒大哭一幕,觸動不少觀眾。(《香港四徑大步走》劇照)
梁俊強(Jacky)以「黑馬」姿態突破50小時,圖為他到達終點時環抱郵筒大哭一幕,觸動不少觀眾。(《香港四徑大步走》劇照)

票房破300萬人們聚在一起,每個電影院都坐滿了

《香港四徑大步走》自去年底限量上映時一票難求,連同本月正式上映後,至今已衝破300萬票房。Robin笑言自己是電影界新手,對票房沒有想像,更珍重的是觀眾反應。「有些人說全場看罷電影後站起來拍掌,聽到這個消息真是很特別。當你在製作它時,你會懷疑自己這是否值得,我已投放兩年做剪接、投放了這麼多錢,會否有人看這部電影?」他向記者展示一份文件,是他每天收集的所有影評、訪問以及觀眾在社交平台的留言,「當你看到人們聚在一起,每個電影院都坐滿了,你就會想,這是值得的,我真的觸動了人們的生活」。

Robin現時每天都會收集觀眾的留言,其中創意無限的觀眾將大熱韓劇《魷魚遊戲》與《香港四徑大步走》合二為一,比喻比賽的殘酷。
Robin現時每天都會收集觀眾的留言,其中創意無限的觀眾將大熱韓劇《魷魚遊戲》與《香港四徑大步走》合二為一,比喻比賽的殘酷。

最壞的時代 最好的時機

近年香港社會氣氛低迷,Robin認為電影上映的「時機很好」,「觀眾都在說,當下有很多負面情緒,很多香港電影都是悲傷的,這部電影卻令人振奮、鼓舞人心」。他強調,這電影不止為運動愛好者而生,每人都可從跑手身上有所領悟,如Salomon未能完成個人目標突破50小時後,一度落淚欲退賽,但經太太及朋友鼓勵,他驚覺可為別人堅持下去,「他沒有實現原來的目標,然後改變目標,也許有人在生活中也經歷類似的事情,看到了就像『啊,我知道這是一個訊息』,因此我不想創作與觀眾無關的故事」。

Salomon沉醉於精密的時間管理,惟最終未能達到突破50小時的目標,一度打算退賽。(《香港四徑大步走》劇照)
Salomon沉醉於精密的時間管理,惟最終未能達到突破50小時的目標,一度打算退賽。(《香港四徑大步走》劇照)
Salomon及後經太太和友人鼓勵,決定不再只為自己而戰,而為他人完成賽事,Robin希望跑手的故事讓觀眾有所啟發。(《香港四徑大步走》劇照)
Salomon及後經太太和友人鼓勵,決定不再只為自己而戰,而為他人完成賽事,Robin希望跑手的故事讓觀眾有所啟發。(《香港四徑大步走》劇照)

「原來這就是我住的地方」

Robin在香港出生和長大,大學時赴英修讀運動科學,家人都在香港,他也留港生活。時至今天,家住赤柱的Robin仍會不時登上孖崗山,眺望城中景色,這正是香港山野的獨特,「如果我住在英國想登山,必須組織一次周末旅行,開車兩個小時,才可以到山上開始遠足」。他尤其喜愛西貢的山嶺,「當你在那裡的時候,你真的不會覺得自己身處香港,這樣的山真是太獨特和方便了」。當觀眾感到生活困頓,電影中的山野景色也可成為力量泉源,「很多評論說,他們以前從未看過這樣的香港,原來這就是我住的地方」。他希望長遠可把這套紀錄片帶給海外觀眾,也許這才是「說好香港故事」,「香港可為其存在而驕傲(Hong Kong can be proud about being here)」。

Robin指,山野融入城市之中,是香港山野的一大特色。(《香港四徑大步走》劇照)
Robin指,山野融入城市之中,是香港山野的一大特色。(《香港四徑大步走》劇照)
Robin指,希望片中山野的壯麗可給予觀眾力量,對香港的存在感到驕傲。(《香港四徑大步走》劇照)
Robin指,希望片中山野的壯麗可給予觀眾力量,對香港的存在感到驕傲。(《香港四徑大步走》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