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8日星期四
2025年8月8日星期五
【多元包容,但不包容 Sydney Sweeney】無待堂
牛仔褲品牌「美國鷹」找 Sydney Sweeney 拍廣告,一句有藍眼睛,「我有 great jeans」,一如所料馬上引爆 tiktok liberals 崩潰。五顏六色,如喪考妣,四處叫嚷,指控這是公然主張白人至上主義及法西斯,而且據說發現 Sweeney 是注冊共和黨員,哈哈,抓到妳極右法西斯的小辮子了 Bitch。
為甚麼白人、藍眼睛、基因之類會如此 trigger 到他們?(其實我一直以為廣告相關語「基因好」是指她漂亮和美乳)你可以看到這件事背後,就是圍繞著「白人」邪惡性的辯論。「為自己自豪」是地球上任何人類的權利,除了白人。你將白人胴體公然展示,已經是對「某些人」的挑釁,是非常的大逆不道。
如果你有留意流行影視文化,你的閱片量夠多,你就會看到那個 pattern。白人至上當然邪惡,但美國社會不想具體改變,權貴會用「文化產品」和身份認同、正義討伐極右帶來的大腦多巴胺分泌和感覺良好,去代替實際的社會改變。白人贖罪的策略產品,就是文化上觀念上的的黑人中心主義。這種思潮導致了有人拍攝「黑人埃及豔后」,製作人:「我奶奶跟我說,埃及艷后就是黑人」,咁都得。作品當然是劣評如潮,而且被埃及政府和學術界興訟控告,指他們公然歪曲歷史:埃及艷后是馬其頓人,是歐洲人並非黑人。其他作品中大量角色被 race swap,大家已經很懂得,不在此詳盡。
這幾年我不時在想這個問題,例如看 Jordan Peele 的作品或 Ryan Coogler 的《罪人》,作為觀察,這些片高質又有誠意,真誠地描寫黑人感受到的壓迫和疏離。裡面黑人無依,不只是沒錢,而是文化上沒有高大上的依賴,這裡是說像偉大的盎格魯-撒克遜人文明、基督世界、中華文明之類的自豪感。所以《罪人》才講那麼多黑人藍調,為這一種黑人創造的藝術正名。好像 Peele 的《虛無》不只是說外星生物、拍攝觀看之道,還有黑人祖先在 motion picture 歷史中第一人的貢獻。
當然 Coogler 和 Peele 都是準大師的電影人,跟坊間 tiktok thread 上的覺醒青年水平不一樣,但他們都想充實黑人身份的內涵。一般的做法是強調黑人黃種人紅種人都是美國歷程的一部份,就像歷史中其實有很多黑人西部牛仔,他們也為國家打仗等等,但是覺醒文化並沒有那麼溫和。他們會嘗試搶奪白人的文化,說是黑人起源。
從遊戲到戲劇,描寫多元膚色劫盜團(無論要搶甚麼)的作品非常多(隨便一舉,例如漫威《鋼鐵心》),確實是把那種搶奪具現化出來。他們去「搶」埃及豔后,或者那個製作者奶奶說的話,有時會令你覺得似曾相識,就像中國人,當他們談到日韓等地,大中華起來就會說到這裡地方以前都向中國朝貢,日韓「曾經」都是中國的。
身份認同憎惡空虛,民族發明家必須要找材料去填。埃及妖后是有歷史厚重感的人物,成為了搶奪對象。情況類似武則天很有名,但突然韓國有人拍了一部紀錄片講武則天是韓國人之類。當然同期要進行的工程,是反抗無所不在的「權力」,但無所不在的學術頭巾,不是人人都有心機。反抗制度,往往是要反對人。慢慢好像有一隻無形的大手,要去逆向阻止白人出現,作為他們優越和濫權的懲罰。你看迪士尼就知道了,總是要封殺某種審美的人物出現於鏡頭中。
Sweeney 那個廣告,就是在衝撞這種你知我知、但大家都不談以免被扣極右帽子的文化上的逆向歧視。廣告正面衝撞時下消費流行廣告文化「任何女性都值得自豪(除了白人)」的潛規則,也刺穿了「多元美」其實就不包容主流審美的現實。
觀眾爭相嘲笑 tiktok 上的崩潰人,因為觀眾也苦秦久矣,他們一直都知道自己的審美和價值觀多年來受到全面攻擊。崩塌人的那種仇恨是大到不只討厭你們,更討厭你們喜歡的消閒和愛好,或者說你們的消閒和愛好在壓迫她們。他們不只討厭白人,連我們黃種人說幾句迪士尼不應亂搞角色 race swap,都有班人急不及待教育你們:你們不應該同意白人,你跟他們站在一起,你也精神白人法西斯。我真係代迪士尼感謝你們一班讀好多書的自乾五。大手通過教育、支付系統、社交網絡訊息、娛樂的洗腦,那也只是單一換了另一種單一,但我們認為進步了。這就是佔領華爾街之後,資本家成功用文化和種族代表性問題取代了階級和利益問題,轉移了美國大多數人的視線,的確厲害。
Sweeney 會引起這麼大的文化戰爭,是因為現時很多人的多元平等其實是指齊頭式平等。我醜,那你不要那麼漂亮。具體上就發展到這裡。不要跟我們談甚麼甚麼理念上原意好好,共產主義也原意好好,執行出來才是真嘛。幾年乃至十年前,聽到「多元審美」也感覺良好,但最後你知我知,所謂多元是由自命是天字受害者第一號的那些人決定,不包括我們和我們的趣味。網上有些 Youtuber 甚至要開一節節目,去詳細探討為甚麼 woke 撚會這麼討厭 hot people。
你必須成為他們沉默的盟友。本來屬於黃種人也有點弱勢分數,但是你異性戀呢,那就是強勢了,那你打算怎樣贖罪呢?任何拒絕和異議,都會被說成抵抗時代進步的老頑固和法西斯,然後又是一堆關於血統和性向的人身攻擊,他們覺得這是急公好義,阻止「不良言論影響大眾」。想起鬼佬 Netflix 拍《三體》,紅衛兵小將打死葉哲泰,但從來沒有對葉文潔感到歉意。因為葉文潔是大教授知識份子家庭出來,又聰明又有前途,我永遠無法像她這樣,所以我恨她。寫得多好多赤裸。
2025年8月6日星期三
「馬莎百貨被揭讓跨性別店員協助試胸圍少女 JK Rowling在社交媒體呼籲杯葛」
2025年8月5日星期二
許倬雲最大的遺憾 馮睎乾十三維度
華文界著名史學家許倬雲逝世,享耆壽九十五歲。許倬雲籍貫江蘇無錫,生於福建思明,四九年隨父遷台,畢業於台大歷史系。後來他負笈美國,在芝大得歷史博士學位。七十年代移民美國,在匹茲堡大學擔任歷史學系教授,九十年代也曾在香港任教多年。
許倬雲倡導「大歷史觀」、「為常民寫史」,關注社會和文化,探討「一般人的生活及一般人的想法」,有別於傳統史學中常見的帝王將相,可謂獨樹一幟。在台灣政治轉型時期,許倬雲亦常就社會議題發表意見,以天下蒼生為己任,不是躲在象牙塔裏的學者,故特別受人敬重。
這位德高望重的知識分子離世後,我發現不少大陸、香港媒體都拿他說過的一句「但悲不見九州同」炒作,如「大公文匯」就發布了一條短片,以「許倬雲在美國去世 最大遺憾『但悲不見九州同』」作標題。乍看之下,你或以為許倬雲是「統一」的堅定支持者,至死還念念不忘。
許倬雲怎麼會引用陸游名句「但悲不見九州同」呢?事緣去年七月,有大陸節目主持人訪問許倬雲,問他一生最大遺憾是什麼,許倬雲沉吟良久,然後答:「但悲不見九州同啊。」他含淚解釋:「別人可以不悲九州同,我在抗戰那邊長大的人,『中國』兩個字刻在我心裏,三、四千萬的人被殺,被轟炸,不能忘,忘不掉。」
許倬雲又提到,死了要埋葬在家鄉無錫,已買好墳地、刻了墓碑,希望葬在父母墳墓旁邊。這樣的「落葉歸根」及家國情懷,自然是中共政治宣傳的大好材料。許倬雲生於亂世,飽嘗國家動盪、顛沛流離之苦,心底渴望一個太平盛世,固然可以理解。但他會不會為了彌補這個遺憾,而盲目支持所謂「統一」呢?答案當然是不。
儘管中国媒體廣泛宣傳了許倬雲的「但悲不見九州同」,但他們都不約而同迴避了許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真實看法,我不妨補充一下。許倬雲是老派中國人,一輩子愛國,思念家鄉,但指他「擁護中共」則明顯是錯的。十年前,許倬雲接受《端傳媒》訪問,曾說過以下一番老實話:
「為什麼台灣對於回歸中國那麼質疑,那麼反抗?為什麼香港一直都心不甘情不願?就是因為中國在一黨專政之下,一個特定的集團壟斷據有政權。以革命正義取得的政權,正如你所說的,是經過暴力的成分。統治一直是在一黨專制的統治之下,民間的怨憤眾所共知。
「(⋯⋯)所以像台灣和香港,對於回歸祖國,有非常大的質疑。我們愛屋及烏,反過來的話,便是因為討厭烏鴉,所以討厭房子。」
這個「厭烏及屋」的譬喻,形象十分鮮明。容許我把許倬雲的話講得更淺白一點:許多香港人、台灣人正是因為厭惡共產黨,連帶中國也覺得討厭。如果許倬雲是活在今日香港的學者,他很可能會因為上述言論而遭大學解約,甚至會被官媒斥為「軟對抗」。
那麼你說他「反共」嗎?也不是。許倬雲本人是這樣講的:「沒有人為了反對共產黨而反對共產黨,如果共產黨能夠開放權力,能夠輿論、思想給大家自由,我們都會擁護的。」然而眾所周知,你期望一黨專政的共產黨開放權力,等於期望蠍子不再咬人。許倬雲言下之意,自然是不可能擁護目前中共這樣的一個專制政權了。
我相信許先生必然認同自己是一個中國人(中華民國人),但他絕對不會是支持中共「統一」的樣板角色。希望那群覺得「被中共管治也沒差」的台灣人能夠讀一下許倬雲的書及訪問,學習做一個有知識的中國人,而不是看抖音的中国人。
2025年5月12日星期一
孫中山組織攻勢,袁世凱執死雞 鐘劍華
孫中山組織攻勢,袁世凱執死雞
今天的社交平台,很多人都有興趣反思孫中山及袁世凱在辛亥革命中的角色。我覺得這也是挺有意思的,總好過只任由那些不斷被扭曲所謂歷史事實誤導,也警惕大家不要讓被意識形態污染了的歷史論述主導了歷史詮釋。
無論孫中山也好,袁世凱也好,今天當我們回看那段歷史的時候,很多時都容易把他們兩人平面化。說沒有孫中山,便沒有辛亥革命,我認為這是確論。但孫中山沒有能力領導當時的民國,這也是事實。另一方面,說如果不是袁世凱,要滿清皇室遜位也可能不那麼順利,也不會道理。但如果以為袁世凱是當時領導民國的眾望之選,也抬舉了這個曾經向慈禧太后舉報戊戌維新的軍閥梟雄式人物。
孫中山不得不把臨時大總統職位讓給袁世凱一事,並不顯示他特別大度,只是當時他根本沒有實力去領導辛亥革命之後的局面。當時他也不得不接受的現實,也知道只有袁世凱才有足夠實力去擺平中國各地陷於軍閥割據的局面。
他當時的判斷,顯然是先讓袁世凱擔當總統,利用袁的實力來穩定大局,然後在幾年後才透過總統換屆選舉來收割他領導革命的成果。
正因為有這種政治機算,參議院於是匆匆修改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將總統制改為內閣制,意圖限制和減少總統的權力,令行政實權掌握在內閣總理手裏。袁世凱也不是笨蛋,不願受內閣的制衡,不肯成為空頭總統。於是,接任成為國民黨總理事長的宋教人被暗殺。袁世凱成為正式總統之後,更悍然解散國會,把國民黨打為非法組織,變相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後來甚至復辟稱帝。
他們兩人各有野心,彼此的政治角力對往後幾十年中國政局發展也產生了影響。孫中山在宣佈「第二次革命」之後,重組了一個「中華革命黨」,其組成方式及黨風,也完全放棄了建立共和的精神,入黨要按指印立誓約,要對孫中山絕對服從。到後來,孫中山又接納「聯俄容共」,又同意讓外蒙古獨立。這一連串辛亥革命之後的後著,對後來的歷史及政局發展影響深遠。
我覺得沒有必要神化孫中山,他有平凡的一面,也有很多缺點,在辛亥革命後有犯過了一些錯誤,個人品德上也有一些瑕疵。
但如果講到辛亥革命在推翻封建抵制上的重要意義,孫中山的角色仍然是十分關鍵的,其功績也是重要的,不能否定的。武昌起義那一刻他不在中國國內,正因為他正在外面宣傳革命,奔走籌款,爭取支持。沒有他鍥而不捨的奔走,不斷籌款,不斷游說,不斷演說,不斷組織,不斷嘗試,便不會有武昌起義。
記得幾年前有一次,我寫了一篇文章,講到孫中山,談到他在辛亥革命之後的幾次重要判斷失誤。有一位所謂「旅美歷史學者」,在《明報》發表文章。文章中的一些反駁觀點,當然是可以討論,但他竟然認為我和蔡子強都不是讀歷史的,不應公開評議歷史。這說法便十分有趣。我看到的是那位「旅美歷史學者」對孫中山近乎盲目的全面肯定,倒也覺得所謂歷史學者有時也不外如是。
研究近代中國歷史的最大困難,除了是難以擺脫把歷史人物平面化這種惰性之外,更嚴重的問題是這個階段的歷史往往被俗世政權的權術考慮不斷閹割,然後斬件上枱,甚至公然扭曲,不斷作誤導性的詮釋,目標就只是要遷就當前的政治需要。
就在近日,習近平及普京才在俄羅斯發表了聯合聲明,竟然說「中共領導抗日戰爭」,又表示「中俄要攜手捍衛國際秩序」,更要「堅決粉碎任何企圖篡改二戰歷史的行徑」。這些既扭曲歷史,又充滿現實荒謬特色的謊言,不知道又會為那些支持建制的盲毛提供幾多「所謂事實或道理」,去公開展示他們對歷史的無知及對現實的愚昧了!
2025年5月11日星期日
到底,是不是孫中山推翻滿清呢?馮睎乾十三維度
到底,是不是孫中山推翻滿清呢?
日前有讀者來信,問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最近在 Threads 上看到很多台灣人說,推翻滿清的不是孫中山,而是袁世凱。他們提出的證據是,滿清的退位詔書是寫退位給袁,而不是孫。而且,孫中山是在 1940 年才被國民黨選出來尊為『國父』,在這之前並沒有『國父』這個說法。
「關於是誰推翻滿清,我從小到大都以為是孫中山先生,因為學校老師都這樣教,社會上好像也沒有人提出異議。但是滿清之後,袁世凱的確短暫地當了皇帝,現在這個新的說法,真的讓我有點動搖,難道我真的被『洗腦』這麼多年了嗎?」
說到「誰才是真正推翻滿清的」,這就要看你怎麼定義「推翻」這兩個字了。武昌起義並不是孫文策劃的,事發當時他甚至不在中國,而是在美國Denver。他是兩天後看報紙,才知道「武昌被革命黨佔領」(詳細內容可以參考孫文的《建國方略之一:心理建設》)。如果你認為「推翻」是指「親自指揮、親自部署、親自督戰」才算數,那孫文的確沒有直接推翻滿清。
以當時的局勢來說,真正有實力把搖搖欲墜的滿清王朝一腳踹翻的,是那個老謀深算的袁世凱。他手下有一支很強的北洋軍,又當上了內閣總理大臣,北方的政權幾乎都在他的掌握之中。清廷請他出來收拾殘局,他卻暗地裏跟革命黨眉來眼去。革命黨人也心知肚明,光靠自己那點力量,恐怕很難打贏北洋軍,所以就想辦法拉攏袁世凱。老奸巨猾的袁世凱也表示贊成共和,但他開出的條件是要讓他當總統。
後續大家都知道了。孫文回到中國,被選為臨時大總統,清廷知道袁世凱已經倒戈,大勢已去,只好頒布退位詔書,讓「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孫文沒有眷戀權位(實際上他也沒有足夠的實力不妥協),乖乖把臨時大總統的位置讓給了袁世凱。
嚴格來說,清廷的詔書並沒有明說要退位給袁世凱,只是讓他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跟革命黨協商而已。後來他竟然開倒車稱帝,改年號為洪憲,還自吹自擂說「帝號由清室移轉,並非取之民國」(語見劉成禺的《洪憲紀事詩》),這種話當然不能當真。
那麼,「推翻滿清」就完全是袁世凱的功勞,孫文只是個搭順風車的人嗎?的確越來越多人這樣想,但實在有欠公允。你固然可以說,辛亥革命沒有袁世凱就不成事,但假如沒有孫文,恐怕未必有辛亥革命。
如果沒有孫文十幾二十年來的革命宣傳,組織興中會、同盟會,到處演講募款(雖然也不是很順利),整天喊着「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這些口號,以此來激勵人心,辛亥革命也不可能一呼百應、水到渠成。
孫文就是那個吹響號角的精神領袖,到處奔走疾呼,點燃了革命的火苗,而真正收割革命果實的,卻是那個拿刀子捅死清朝的袁世凱。所以你問我「到底誰才是真正推翻滿清的人」,我只能說:一個是夢想家,一個是實力派,這兩個人,缺一不可。
至於「中華民國國父」這個稱號,的確是在 1940 年才正式被國民政府確立的,但說之前沒有「國父」這樣的稱呼,也不是完全正確。孫文在 1925 年過世的時候,豫軍總司令樊鍾秀曾經送上一個巨大的素花橫額,上面就已經寫着「國父」兩個字了。由此可見,「國父」這個尊稱在民間早就出現,只是 1940 年才獲得官方正式認可。
最後,讓我簡單地回應這位讀者懷疑自己被「洗腦」的問題。為什麼我們從小上的歷史課,都好像把推翻滿清的功勞,幾乎全部歸功於孫中山一個人呢?這個現象背後,其實是課堂教育的限制和政治宣傳交織在一起的結果。
國民政府將孫文尊為「國父」,當然有其政治上的考量:除了藉此建立國家認同,也希望鞏固自己的執政權威。另一方面,學校為了方便教學,也會盡量把歷史敘事簡化。談到辛亥革命,就着重在孫中山這個「主角」身上,從而淡化袁世凱等人,甚至某些偶發事件(像瑞澂逃跑)的實際影響,讓學生更容易理解。
這不見得是刻意的「洗腦」,只是歷史教育的基礎階段,難免會比較簡略,不會深入探討各種細節。所以一提到汪精衛就是「漢奸」,一講到孫文就是「國父」,好像舞台上的樣板角色。
不禁想起張愛玲說過:「我沒有寫歷史的志願,也沒有資格評論史家應持何種態度,可是私下裏總希望他們多說點不相干的話。」我也希望小時候上歷史課,能多聽一些「不相干的話」,像是「蘿莉控」孫文跟大月薰的戀情、康有為晚年為了「回春」而割掉睪丸,諸如此類,都可讓你更真實地認識這些近代史名人。
可惜的是,這些「不相干的話」都很難在中小學生面前宣之於口。所以歷史這回事,真是要終身學習,甚至與時並進地「更新」的,在不同年紀跟不同時代,你都可以有截然不同的體悟——歷史沒有永恆不變的常識,歷史不單是當代史,更是你個人的思想史。
2025年5月10日星期六
紀念歐戰終戰勝利 陶傑
2025年5月1日星期四
【中國綿延五千年......??要確耶?】《醬缸裏的欺負鏈》
#醬缸裏的欺負鏈
#線上新書發布會
問:為何叫做東亞大陸不叫中國?
承恩曰:
如今我們叫做中國的那個地方,並非一開始就是統一的國家,其帝國的發展亦有有著若干的斷層。華夏文明發源於黃河中游(如今的河南省),要到公元前11世紀周王國消滅商王國後,黃河下游和渭河流域才融入進這個文明圈的核心。雖然華夏文明一直有向南方擴散,可是要到公元4世紀,長江流域才開始被納入這個文明圈的核心。去到嶺南和東南沿海,華夏文明要到公元12世紀才算是開始扎根。
即使只看東亞大陸諸帝國的發展,我們亦能看到當中存在著不少斷層。秦漢帝國在公元2世紀崩潰後,東亞大陸經歷過翻天覆地的民族遷徙,是以當隋唐帝國於公元6世紀後期成立後,其族群構成和信仰文化與昔日大異其趣。在10世紀後期成立的宋帝國,則沒有隋唐帝國的內亞色彩,而新儒學亦於這段時期成為主流的意識形態。其後蒙古人於13世紀後期成立的元帝國、以及滿州人於17世紀中成立的清帝國,都是橫跨東亞和內亞的複合帝國。從14世紀後期延續到17世紀中的明帝國,雖然是以漢人為主體的帝國,卻仍有承傳源自蒙古的制度,其中央集權的政治意識形態亦遠比宋帝國嚴厲。
東亞大陸諸帝國對南部邊疆的統治,很長期需要借助在地精英的力量實行間接統治:這些地區名義上是帝國的疆域,實際上卻是在地精英的獨立王國。要待清帝國成立後,這些地方才逐漸改土歸流,成為朝廷直接統治的地區。而蒙古、東突厥斯坦、圖博以至是台灣,過往都不是東亞大陸帝國的傳統疆域,這些地方都是清帝國在17世紀後陸續取得的。
在大部份的時間裏,東亞大陸是個多族群、多文化的地域,而不是大一統的政治實體。當中的族群構成和政治疆界,也持續不斷演變。把這個地域當成一個次大陸去理解,而不將其視為某種自古以來不可分割的國家,是比較恰當的做法。
■
《醬缸裏的欺負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