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四徑大步走》連發哥都推薦!紀錄片「貼地」感動:堅持下去只因無法找到放棄的原因|影評
2025年1月24日
撰文:艾菲 Ivy
發哥都推薦的紀錄片《香港四徑大步走》
紀錄片電影《香港四徑大步走》以在香港舉行的「香港四徑超級挑戰」為題,導演Robin Lee從十幾位參加者的角度出發,記錄三日三晚的比賽歷程和他們的心理變化,行山常客周潤發發哥都推薦大家觀看《香港四徑大步走》。
「香港四徑超級挑戰」已經在香港舉辦十年,但相信知道這個山跑界的殿堂級賽事的香港人並不多,甚至連主流媒體都未必會報導。這個「玩命」的挑戰賽,參加者都是受邀參加,要在三日限時內完成全長298公里的香港四徑,期間的休息與吃飯全由參加者自行安排,長時間跑山是對參加者意志力的考驗。《香港四徑大步走》比一般的運動員紀錄片多了一份「貼地」的感動,因為比起體能和技術的訓練,數十小時無間斷的高強度挑戰才是最折磨人的。
堅持下去只因無法找到放棄的原因
運動員的堅毅往往是從過程中被體現出來,而非用最終的賽果來定義他們。
沒有獎金與獎項,沒有名次之分,沒有公開報名的流程,全個賽事只是一場挑戰,只有能在六十小時內完成全程的「完成者」和七十二小時內完成全程的「生還者」兩個名涵,十幾個不同國籍的跑者每年聚首一堂,就是要挑戰在限時內跑完橫跨港九新界離島四條行山徑路段 — 麥理浩徑、衛奕信徑、港島徑及鳳凰徑。
四徑全長約298公里,等如7個全馬的距離,攀升高度約14500米,要在三日內不分畫夜地向前跑,其實賽事的強度肯定超出人的體力極限,要完成賽事,靠的必然是意志力而已。很多時候,放棄只需要一句話,而面對「香港四徑超級挑戰」如此高強度的挑戰賽,每個參加者都有太多生理理由和客觀因素退出比賽,但他們依然咬緊牙關嘗試完成挑戰,堅持下去只因無法找到放棄的原因,能夠接受挑戰失敗卻無法接受自動棄權的運動員的堅毅。
心很累的孤獨感讓人共鳴
「香港四徑超級挑戰」的參加者不能結伴參賽,不能戴耳機聽歌,一個人攀越高山低谷;挑戰賽也沒有如渣馬般的關注,甚至連可以讓路人辨識身份的號碼布也沒有,參加者轉換路徑時自行乘坐地鐵,置身繁忙鬧市之中,卻沒有人知道他們用連續幾十小時用雙腳橫整個香港,只會以為他們是穿著運動服、好像很疲累的路人而已。
導演Robin為了紀錄片可以有更好的呈現方式,讓不認識挑戰賽的觀眾僅僅通過一百多分鐘的時間,了解到四徑的路程,在新冠疫情肆虐高峰時,隻身用無人機拍攝整個挑戰路段。當人人活在疫症陰霾之下,彷彿看不見生命的曙光時,誰能夠理解導演攀山涉水、不知為何的拍攝行為?
肉體的累可以靠休息而恢復過來,但沒有人明白自己,心很累的孤獨感可能會一直延續下去。這份孤獨感,何嘗不是現代人的生活寫照?生於現代化都市的我們,大多衣食無憂,卻常常有種沒有人明白自己的感覺,只為生存而生存下去。
目光放遠一點點終會成為「完成者」
不行山的人,未必認識四徑的難度;行山友,可能礙於能力所限,未行勻四徑全程。但香港最奇妙的地方,也是電影中所呈現的奇妙角度,就是這是行山徑全部距離鬧市很近。跑者從山上望下去就是一幢幢的高樓大廈,路人稍稍放眼遠處就是翠綠的山頭,這麼遠那麼近,卻活成兩個世界的模樣。其實,我們日常的視線多放遠一點點,便會發現身邊有很多不同的風景,並不如想像中那麼狹小。
有些人能夠完成人生全程,有些人拼命爭取生還的機會,有些人苦苦堅持後還是發現無法達標。「香港四徑超級挑戰」的參加者無論挑戰成功還是失敗,來年還是如約而至,因為失敗並非旅途的終結,只是經歷了狀態不佳的一站,下次仍然有翻盤的機會。只要目光願意放遠一點點,每個人始終可以成為「完成者」。
===============
電影詳情
《香港四徑大步走》(Four Tratils)
評分:/10分
片長: 143分鐘
上映平台:全線院線
【關於艾菲 About Ivy】
IG: ivy__rainy
BLOG: http://ivyrainy.com
YouTube: 居埔港人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