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0日星期一

【我竟然係契丹人】無待堂

 



20250210
 
【我竟然係契丹人】
香港本地賀歲片票房,比起前兩年有所倒退,業界很不安樂。據網友 Mary George [1] 的報道,香港導演執導的「中國賀歲片」也不太收得。徐克重啟的《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林超賢的《蛟龍行動》都反應略遜預期,不及中國本土導演幾部其他作品熱鬧。
雖然據一些看過的朋友表示,徐克這部新作在改編、拍法、動作方面其實都相當不錯……難道連中國觀眾都對金庸武俠題材不感興趣嗎。當然我們這類路人,也聽聞中國多年來開發過超巨量的金庸相關作品,同一款餐,吃太多也會厭。
另外又讀到另一位網友夏目貝觀察到,本地觀眾對金庸題材的心態亦有自己的轉變 [2]。當然多年來香港人已「開發」過無數金庸題材,並且香港經歷了英治時期和 97 之後的多於一種中國意識的過渡。
小說放著是大致不動的,但讀者和改編者的「看法」還是受當代影響。然後就談到郭靖這類「大俠」背後,總是扣連了太多血統和愚忠的宣傳。「保家衛國」在某些故事和情節中,還好似有點中原、漢人至上的嫌疑。
The New Yorker 於 2018 年一篇書評 [3] 覺得,「射雕」的主角就如金庸等文化人,當時面臨投奔北方游牧侵略者,還是逃往南方成為愛國遺民的大問題……「其深層是圍繞著困擾當代中國人的政治認同和民族認同問題」。我總是懷疑這一種「糾結」其實是屬於一小撮人。有些情懷、執著和感覺是不能世襲給下一代。
籠統地說,19 至 20 世紀,「華人」或者包括越南、韓國、日本等漢字圈地區,多少都在經歷一場巨大的悲劇或不適應。即面對天朝崩解的反應。把金庸小說某些設定和靈感,視為這場歷史大變遷的餘波大概也沒有不可。
這個「究竟你是漢人還是契丹人」的問題,仍然還重要,或者只是「黃曆舊時」的過時分歧?當然這不時存在於我的腦海,但之後一代可不一定覺得這衝突還 relevant,沒有必然的。這要看那個人生長的區域和文化環境。
當初不論是香港還是「全球華人」都共用大致一樣的歷史說法:不管是金人、蒙古人、滿人……最後都是匯聚成「中國人」。所以可能這些作品,在今天應該更多是要依賴「說故事的功力」、武俠動作片的娛樂性去「完成任務」,不能突出那種誕生於「英殖異族管治年代」下的中國文化人的身份認同迷幻。
懂這一種感覺的人只會慢慢減少、老去、過世,老香港死了一個就是一個,不會補回來。不同世代接受的教育和環境都不一樣,最後就是「觀眾口味有所轉變」短短一句。身份不明的感覺,是因為一大堆人因為 49 年或更早的戰亂,逃難去了不同異鄉。有那種家族、社群上的離散經驗,看這類「國仇家恨 epic 物語」似乎才會看得更津津有味。
沒有受「華夷之亂」身份認同所困的觀眾,身份認同十分穩固的中國內地廣義新一代觀眾,即所謂「和平時期的一代」可能,就未必覺得金庸改編電影最吸引,情意結當然更是獨屬於老一輩。
看得太多同類作品是一方面,不過最重要的是文化、世代、意識的隔閡。小時候讀《笑傲江湖》,的確好看,又有追看性,但對於主角瞻前顧後、受大義綑綁也很受不了,可能江湖就是這麼累人。
那時也會在心裡投訴主角貌似瀟灑,但過於尊師重道,某程度也縱容出岳不群,所以劍宗講直覺和禪心,但令狐沖人其實還是挺迂腐,「江湖」更是人情是非不斷的娑婆世界。當然光譜中更迂腐的大俠還大有人在。
最後武功和門派設定忘掉也沒所謂,金庸小說「記載」了一些中國式社會的人情世故,有普遍永恆的部份,也有不相容今天的特定陌生觀念,陌生的部份會越來越陌生,即當代觀眾會吐嘈的各種小細節,角色們的動機和心態難以理解等等。
自己早前回看最初三部的《星球大戰》,那其實還有很「蛤」的兄妹錯摸骨科情節,亂到無倫,對「現代人」其實也覺得很莫名奇妙。之後當然是修正了,當成了黑歷史一樣不怎麼再提起,被「改編」掉。
再推出去說,部份 Lunar New Year 和 Chinese New Year 的「支持者」互相問候媽媽,也有點這樣的新舊中國之爭的意味。自己沒有那種天文歷法知識判定誰優誰劣,但也知道「極端國粹主義」網民眼中,是不管以前或現在,不少政府機關也用 Lunar New Year ,有些要求現在應該一律改用 Chinese New Year 表示尊重,還說你們 Lunar 派用「新年稱呼法」來反華。
可能兩者就算有同宗、重疊、混用的情況,還是可能會走到互不相認。因為不否定你,不能建立自己。 「新中國」當初也毀了「舊中國」很多東西。
當然情況不太可能逆轉到「華人觀眾突然開始討厭金庸或武俠片」,這大概沒有可能。潮流這東西,可能過一輪之後又重新復興回來。金庸作為「說故事家」的地位已經獲得公認,只是現在經濟不景,新片改編金庸故事也不保證大賺,業界此刻真是艱困。
可能中國消費降級,人們精打細算,看戲更加要求「新鮮的本土題材」,而它不包括以前他們經常看的中港合拍片、「金庸武俠」之類。必勝方程式的回報似乎遞減中。
看香港其實也有類似的感覺,就是爆炸動作大片竟然被中型劇情片輾壓票房。以前能刺激到「大眾」入場慾的東西,大家都有了一定耐受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