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0日星期三

「性價比」令人退化Goodbye HK, Hello UK

 



「性價比」令人退化

必須承認自己年紀大,所以記得以前嗰啲社會金句,例如「平嘢無好,好嘢無平」,呢句本來係古代香港老豆教仔核心消費原則。所以响我做仔嘅八、九十年代甚至我未出世更早之前,基本上係人都知質素好嘅東西,無論係食嘅、用嘅、著嘅同玩嘅,都一定係一定價值(即係貴)。如果要慳錢或者真係唔夠,就要接受次一級嘅貨。

呢個係古代社會嘅金科玉律,而當年個市場又真係咁呈現,啲嘢只係有好同次級(貴同平),係無乜中間,基本上價錢已經決定一切,而價錢貴嘅嘢亦都有一定嘅品質保證。所以「平嘢無好,好嘢無平」係社會共識黎,所以最大嘅追求係希望好嘢嘅價格下調,最簡單直接嘅就係當年嘅明牌百貨減價啲人會癲咗,真係會等足一年先去買,又或者高質素嘅產品生產成本減低,再唔係消費者自己向上流。

(如果同我差唔年紀都會記得,响羽絨仲未流行,仲係冷衫或者絨褸時代就最明顯,有錢同學仔貴嘅出街褸或者冷衫必然暖得黎又輕又滑,我地嗰啲平嘢又重又厚,有時仲著到周身痕。)

所以唔係有無錢消費嘅問題,當年就算窮,都識分咩係好嘢,更加了解平嘢一定有差嘅地方,極其量只有「物有所價」,即係比幾多得到幾多。但唔知幾時開始,呢個概念就越黎越模糊,唔只有包裝同廣告可以掩蓋質素參差,而且由某個地區開始吹捧「價性比」呢個概念。其實衰啲講,所謂價性比,都不過係經過包裝嘅「平嘢無好,好嘢無平」,只係調轉去演譯,「差唔多啫」,「比少啲,但有七、八成算係咁」。

然後「價性比」就變咗主流,慢慢大家對「好嘢」嘅標準不自覺咁調低,七、八成或更低嘅質素都係接受範圍,個個都變成差不多先生。直到近年,只要夠平,有時甚至垃圾都可以接受,買咗先算。睇下親戚朋友網購嗰啲大堆頭就明,十幾廿件加埋有時等如一件貴嘢㗎。最後連曾經標榜質素好嘅品牌,為咗同啲所謂價價比高嘅牌子競爭都要放棄質素,進入劣幣驅逐良幣嘅輪迴。

唔係話平嘢一定差,工業進步的確有令部份有一定質素嘅貨品生產成本低咗,其實只要肯理解就會知最高質嘅嘢點都係要咁貴,但問題係「價性比」觀念令更多人對質素嘅認知同要求越黎越低,最慘係連自己都唔知,覺得自己好精明。

全世界都係咁,香港尤其嚴重...都唔講著或者玩,香港普遍人對飲食要求之高,本來都可以話地球數一數二,依家連水咁簡單,蒸餾或者過濾最穩陣,一定無得錯嘅選擇都可以揀容易中伏嘅「礦物水」,仲要比人呃,可以想象「價性比」影響對質素嘅認知同要求去到咩地步。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