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2
一旦「華服花燈」扯上「迎國慶」的中式DEI活動,變成「審美鬧劇」的風險即倍增。有市民聲稱花燈造型在黑夜鮮豔的古裝打扮,看似「紙紮公仔」,像慶祝盂蘭節多過國慶節,擔心小朋友受驚嚇,令家長以為小孩生了一對陰陽眼,這一日見到了污糟嘢,破壞家庭的愛國熱情。
男精英則一個賽一個的梁山伯cross over 李蓮英,有一兩位戴眼鏡的還手執摺扇,足蹬皮鞋(好在還不是一對簇新的Nike)。一眾愛國男女,好似明天就要上北京開兩會,在人民大會堂與掛滿一身彩艷民族服裝的彝族哈尼族人民代表鬥麗爭妍,令人看見有替他們(她們、它們?我該不該用英美DEI的中性代名詞以免冒犯?算了,whatever)打氣喊加油的衝動。
中國人以前其實穿衣要講季節,明代有一套dress code : 「春服宜倩,夏服宜爽,秋服宜雅,冬服宜艷。」此外也以活動制宜:「見客宜莊服,遠行宜淡服,花下宜素服,對雪宜麗服」。
若嫌深奧,不如省回那點嚕囌紏纒的「創意」,索性參考今年日本橫濱唐人街中國婦女慶祝國慶大巡遊、陝北風格的𤌴爛迷離、橘綠橙黃鮮紅迸爆如大火燒着的一列人肉宮燈的漢服大典
,與香港之大灣區版新四谷怪談feel,倒也陰陽交錯的相映成趣。

啋,還差點忘記了,畢竟是中港的大喜日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