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4
【《風林火山》無雷評:美學與換臉、賣書與賣戲】
先講明,我就是Yes的那一批,近十年我最喜歡的廣東歌應該是《雷克雅未克》,包括其MV。簡單直接、有意思有意境、有創意有技術,任何有志創作者都可以一看。
《風林火山》不意外是「Juno美學」極致的展現,而談導演麥浚龍前不如先談歌手麥浚龍。我本來就是會聽兼喜歡Juno歌的人,由〈Chapel of Dawn〉的〈第三身〉、〈成魔之路〉,〈Words Of Silence〉的〈酷兒、〈燈塔〉、〈借火〉、〈舌尖紋了瑪利亞〉,還有〈天生地夢〉、〈柔弱的角〉全隻碟……麥浚龍絕對是我歌曲好評率百份比最高的香港歌手。(係The Album And The End Of It有點fed up而已)
在我所認識的Juno音樂中,他可以是承載周耀輝〈酷兒〉般離經叛道者,他也可以像林夕〈你前來.我過去〉般的出世,而同時他也可以演繹黃偉文〈羅生門〉的痴情三部曲。願意將自己如水一樣承載創作者的情感,也努力嘗試用聲音(或科技及金錢)配合音樂上的創作,從中可猜想歌手麥浚龍是一個有品味、惜才善任、尊重創作的人。
但當歌手麥浚龍,過渡到導演/編劇麥浚龍又如何?其實在與董折浦銘心的創作中已可窺探一二。與合作夥伴不歡而散,故事又臭又長不懂見好就收,都已是一堆Red flag。
《風林火山》作為導演/編劇麥浚龍長篇作品仍同樣。先講壞處,無病呻吟、故作高深、沒有戲劇衝突、零碎、台詞造作(這點比我想像好很多,更多MV仲恐怖)……還是存在的,在129分鐘的內容中,更明顯了。電影播了一個小時後我第一次看錶,然後中段有部份實在恰著了數秒。
有前輩講是打了一場很貴的飛機是很中肯,但我還必須提出一項我覺得《風林火山》中導演/編劇麥浚龍的優點:是沒有被貧窮限制的想像力。
有錢不代表有想像力。當有想像力、願意嘗試的導演同時有鈔能力,我實在是覺得達到了某種我們未想過的境界。下雪的銅鑼灣?隧道作住所?還是講粗口處理槍械的鮑起靜?經歷了好多套即使有budget但都思維都悶到飛天的港產片(eg.20年前西式英雄片核心《明日戰記》/廉政行動《金手指》/一家人最緊要齊齊整整《破地獄》……下刪五百字),港產片好像很久沒有任何一刻接近「顛覆」。若撇除是否符合常理(我相信導演當然覺得自己合理)、是否浪費、對劇情推進是否有正面作用等,至少,真的耳目一新。
其他美指、攝影、服裝靚不在話下。很久也沒有看見真心覺得靚仔、著衫著得好睇的古天樂和劉青雲(當然是「後生嗰時」的)。期望若有將來,麥浚龍或應該需要一個好的編劇給予他框框發揮創意和美學,而不是無上限的天馬行空。
另外還有兩個與電影內容無甚相關的東西想拿出來討論一下。
一、黃偉文(及背後的政治角力)。入場前已知道Wyman的角色被換臉,但當真在螢幕上看到,仍然被其拙劣而突兀的效果嚇了一跳。不禁問,作為一個會花天價數字搭一個1:1的下雪銅鑼灣的人,為何會容忍自己的電影中出現一個如此醜陋的東西?而事後回想,其實將Wyman的所有鏡頭剪去,對故事內容實在也沒有任何影響。那麼,為甚麼不呢?感覺就像是大廚花盡心機煮了個佛跳牆,卻容忍裡面明知有一塊蛋殼不挑走。
還有,故事原設定是一個核爆後的近未來香港(背景請播《我在切爾諾貝爾等你》),但最後要將時間定調於1994、幾乎棄置了核爆的設定,也必定是有中國市場的原因。不禁令人懷疑,電影遲遲無法上映、上映也毫不宣傳的做法,有幾多成是個人風格、幾多成是營銷策略,又有幾多成是不合原意而無眼睇?
又想,在這種強力監控,不講道理的政權及風氣下,價值數億的美學也算不上甚麼。還是毫無立足之地。
二、賣飛心理學。今天我看的那一場,有一個中年男士觀眾不時發出嗤笑、又大聲打呵欠、大動作伸懶腰及嘆氣,可以想像他本來入場前就有點成見,但畢竟他還是貢獻了票房。又想起有人說不論電影事實上如何,《風林火山》肯定是今年票房最高的港產片了。對啊,大家都想去看、想去評、想知道這都市傳聞是如何。
我想賣書和賣電影絕對有相似之處,買書或電影的體驗後背後,一定有一個需求在推動著,而這個需求很多時未必是追逐「最好」,更多是「好奇」或者是「連結」。得獎書籍可能獲得口碑,但未必會買,但話題書籍《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大家有好奇,銷量自然好。若電影行銷只剩下「只支持港產片」的原因,就等同叫大家「因為支持獨立書店而買書」一樣脆弱。但見近來的電影行銷都是推不出個原因和與觀眾的連結,實在有點可惜。
結論若你還是要問要不要入場看《風火山林》呢?或者現象本身就是最值得探討,而我是在高先電影院看的。
萱.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