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5日星期日

《大學線》的報道,精彩!馮睎乾十三維度

 



《大學線》的報道,精彩!
今天在YouTube看了《大學線》頻道的一集《事不「關」己」》,感覺是香港久違了的優秀新聞報道,值得推薦:
《事不「關」己》由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製作,探討所謂「關愛隊」做過什麼、日常如何運作,也嘗試訪問荃灣及南區的關愛隊隊長和隊員(但被拒絕)。記者還特地參加他們的活動,結果發現有些不是「關愛隊」成員的人,居然穿上關愛隊義工制服,若無其事承認關愛隊「不夠人手」、「要找演員」。
所謂關愛隊,是李家超在2022年宣布成立的,聲稱宗旨是「凝聚社會資源,促進社區關愛和支持政府的地區工作」。聽起來很有意義,但早有人形容為「港版居委會」。 「居委會」即中国大陸的「社區居民委員會」,是大陸城鎮基層群眾的自治組織。居委會的功能,簡言之,是協助中央政府落實政策,維持社會穩定,說穿了,即一種政治工具。
根據港府資料,香港現有452支關愛隊,合共5000多名成員。政府原本宣稱,這些隊員是義工,但再看最新一份施政報告:港府計劃將關愛隊「恆常化」,於是將資助這批「義工」的金額增加50%,每隊每兩年平均可獲150萬。算筆帳,兩年就要燒掉6.78億公帑,而且這還是初步估算。
6.78億公帑,相比開發所謂「北部都會區」那超過2247億元的預算開支,當然只是九牛一毛,但香港既已連年千億赤字,公帑不管多少也理應受公眾監察。《大學線》的記者正是為了履行這個傳媒天職,才製作了《事不「關」己》這段影片。
據影片所述,「關愛隊」要滿足各項KPI,必須常常「打卡」證明自己做事。以荃灣「福來小區」為例——我住在香港幾十年,是到近兩三年才聽見香港有「小區」這種區域名稱——關愛隊需要在兩年內完成的「服務指標」包括:接觸小區老人至少600戶、協助處理突發事故最多4次、到訪「三無大廈」至少16棟,以及舉辦「国安」活動至少5次。
要滿足KPI沒問題,問題是KPI有沒有意義。像「接觸」、「到訪」、「協助」這類字眼,是什麼意思呢?能真正解決市民需要嗎?比方說,搞一些只有老人參加的「国安」講座,事後卻沒有人記得講者說了什麼(影片訪問幾個參加者,他們對於講座內容,全部過耳即忘),那就是形式主義,浪費公帑。
沒有国,哪有家;沒有家,哪有老人家,「接觸」600戶長者是多餘的,「国安」宣傳才是重中之重。關愛隊每兩年至少要搞600個「国安」活動才對,而為了杜絕形式主義,參加者也要有可量化的KPI。我建議每次「国安」活動完畢,參加者不論男女老少,都要背誦「習近平語錄」至少300字才算達標,還要拍片放到社交媒體,帶動小區研究「習思想」的風氣。
現在關愛隊不務正業,還出動「演員」偽冒,官方理應有個說法,但幾個關愛隊隊長及民政專員都迴避《大學線》訪問,顯得心虛。例如記者向民政專員區家盛查詢關愛隊提交的工作及財務報告時,區家盛只說:「公開文件就是公開,不公開文件就是不公開。」好大的官威啊!
正如那些穿上關愛隊制服的活動參加者所說,關愛隊真的需要找一些「演員」。政府搭了台、寫好劇本,讓你以「關愛」為名賺公帑,可關愛隊和民政專員面對記者,卻完全懶得交戲,難道因為KPI不包括「接受記者訪問至少n次」?
《事不「關」己》除了讓大家更了解關愛隊,也令你「重新認識」何君堯。全片最令我意外兼感慨的一幕是:當所有官方人員都拒絕受訪時,唯一願意面向鏡頭、回應記者的人,竟然是何君堯。在大量「爱国者」對比之下,如今連何君堯也顯得「有擔當」起來,這大概就是「由治及興」的好處吧。
最後我想說,儘管《大學線》記者只是做一件傳媒應該做、從前香港記者也天天做的事,但你們實在很勇敢,多謝報道。

為什麼在中共治下中國不可能實現民主轉型?顏純鈎




顏純鈎


20250105

為什麼在中共治下中國不可能實現民主轉型?

時常有人提起溫家寶卸任前一段話,他說不進行政治改革,經濟改革的成果也會再度失去。這話說得沒錯,但問題是,溫家寶做了十年總理,他在任內也沒有推動過哪怕一點像樣的政治改革,他如果肯做,總是可以做一點的,之所以沒做,非不能也,是不為也。
中共從老鄧推動改革開放第一天起,就嚴明「四大基本原則」,這四條底線,就是要保障中共專制政權永世不動搖。既然專制是底線,溫家寶的政治改革之說,就只是用來唱紅臉的,用來欺騙中國民眾。
中共經濟可以改﹑政治不能動的觀念,來自清末張之洞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體」是政治體制,「用」是經濟民生,「用」可以改,「體」不能改,因為動到「體」,專制統治的地位就有危險,權力不受影響怎麼改都可以,權力受影響怎麼改都不可以。
「中學」便是中國文化,「西學」就是西方文化,中國文化是根本,西方文化是表徵,主次不能顛倒。西方文化為中國文化服務,為中共政權所用,僅僅是「用」,不能成為「體」。
中共的政治文化主要有三大來源,一是馬克思的空想共產主義,二是列寧的無產階級專政,三是中國千年的農民意識。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理論就是一種閉門造車的空想,中共用這種空想的未來世界迷惑中國人民,打江山坐江山;中共掌權後,學的是列寧的無產階級專政,以暴力和謊言統治人民,維持他的專制政權;中共造反之初,始作俑者是一批頽廢的知識分子,搞起革命後,隊伍中的主體卻是農村中的流氓無產者,中國千年積澱的封建農民意識,便成為中共政治文化的主要來源之一。
中共的發跡與太平天國很相似,太平天國從西方半生不熟引入拜上帝教,雜揉中國千年封建思想和農民意識,利用民不聊生的清朝末世,舉行武裝起義。西學被嚴重歪曲,被庸俗化淺薄化,再雜交中國農民式的愚昧,弄成一種四不像的思潮,最終以失敗告終。
中共引入馬克思列寧主義,雜交中國千年農民意識,也弄成一副四不像。如今中共的政治文化,與馬克思的共產初衷已風馬牛不相及,卻將列寧的無產階級專政發揚光大,並將二者宣揚的暴力和謊言作為兩大統治工具,再輔以中國農民意識中的無知保守﹑淺薄奴性等等劣根性,終於成就中共的黨文化。
中共的黨文化受老毛人格影響極深,老毛的無良無恥﹑無法無天,將中共誕生初期知識分子救國的那一點真誠都淘洗乾淨。老毛將他的卑劣人格強加給中共,改造所有黨員,將他們都變成一批沒有人性只有黨性的專政機器,然後以此去改造中國。
以打土豪分田地的許諾收買農民,以打天下坐天下的野心逐鹿中原,以一黨之私偷換全民所有,以奴役百姓逞專政之能,中共從來沒有將人民的福祉放在心上,而將獨享社會資源作為自己的終極目標。以解放貧苦大眾為口號,卻以戕害人民大眾為能事,中共將暴力與謊言的功能發揮到極致。
按馬克思的理論,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改革必然導致政治改革,從放寬言論自由開始,到社會監督,到確立法治,再到尊重人權,再到民主選舉,一步步剝奪中共的特權,剝奪中共專制統治的合法性,最終導致中共政權垮台。
政治改革將動搖中共的專制統治,所以在改革之初,老鄧就定下「四項基本原則」,以此斷絕民主轉型之路。中共將經濟改革大部份成果獨佔,分配給紅二代官二代,並容許地方官以貪腐歛財,如此一來,中共政權的存續,便成為紅色權貴家族獨霸天下的唯一保障。
正因為中國改革的利益訴求被紅色權貴壟斷,所以改革改到什麼地步,什麼可改什麼不可改便要嚴格區分,經濟民生可以討論,政治文化不可讓步,便成為中共改革的底線。時至今日,儘管民間呼籲政治改革,東西方關係發展到破裂邊緣,中共仍死抱自己的初衷,即使禍害子孫,面臨社會解體的危險,他也不肯讓步。
將政黨利益置於人民利益之上,以百姓的痛苦換取權貴家族的榮華富貴,此所以中共要鼓吹國進民退東升西降,要吹噓專制體制為人類命運共同體,並且偷換概念,以黨性滅絕人性,消解百姓的政治訴求,打擊他們改變命運的意志。此所以政治改革是禁忌,民主是西方毒藥,自由是社會動亂的根源,人民的監督是以下亂上;此所以只要中共存在一日,中國大陸就不可能有民主。
因此,不要指望去了習近平,再來一個新領袖,或再來一個集體領導,中共就會脫胎換骨,以人民利益為最高訴求。有中共存在一日,中國人民就不能得解放,這不是任何人決定的,是中國歷史決定的。
中國人要徹底改變自己的命運,只有全盤西化,走西方發展道路,與西方合作,驅逐邪惡軸心,才能建立長治久安的新制度,關於這一點,有今日台灣可以參照。(下篇試談談民主為什麼會在台灣實現。)

2025年1月4日星期六

經濟寒冬蔓延上層建築,悲觀情緒造成系統衰敗顏純鈎




顏純鈎

經濟寒冬蔓延上層建築,悲觀情緒造成系統衰敗

大陸經濟寒冬在2024年正式降臨,朔風凜冽之下,遍地一片蕭瑟。從社會底層的農民工乘綠皮火車回家望天打卦,到外資加工廠紛紛搬遷另尋生路,再到城巿小商販生意慘淡關門大吉,最後輪到一般被視為上層建築的文化教育領域了。
過年前的壞消息包括:全國電視台倒閉2000家,平安夜全國電影票房僅3840萬,不到去年的四分之一。另外,基於少子化影響,全國幼兒園也出現大規模倒閉潮。報章雜誌的倒閉沒有數字,黨報長期虧損無庸置疑,只不過中共為洗腦所需,仍舊要忍痛撥款撐住。
電視台倒閉是因為廣告公司不投或少投廣告,廣告公司不是嫌錢腥,而是私企生存困難,沒有餘錢作推廣。電影票房差,是因為爛片太多,網上免費娛樂選擇無限,雖然票價不算高,但前景不妙荷包要緊,這些都體現整個社會消費降級的普遍現象。
一間大陸電視台僱傭大量員工,就算平均一千人,這一波倒閉潮投放到文化巿場上的失業者也有二百萬人,平均每個人揹著三個人的生計,這一來就有六百多萬人面臨生活困境。全國二千家電視台倒閉,整個行業「萬戶蕭疏鬼唱歌」,很難再找到同行工作了。
電視台倒閉還牽涉很多包拍的影視製作公司和廣告公司,這些公司僱傭的技術﹑推廣和群演人員更難以計數。行業生態處於半死不活的狀態,除非消費巿場突然有起色,否則整個行業的衰敗只會不斷惡化下去。
除了巿場因素之外,影視不景氣還因為政治上的管制無以復加,探討歷史政治話題的影片不能拍,揭露深刻社會問題的題材也成禁忌,抗戰題材手撕日本鬼子已成笑話,穿越劇早已把花樣玩到盡,家庭倫理劇﹑男女關係題材已拍濫了,剩下為中共歌功頌德的故事,八股情節加上無恥渲染,令人倒盡胃口。
一個行業的衰敗不是本行業的問題,是全社會的問題,是經濟和社會文化的問題,歸根結底是政治的問題。影視行業不景,上遊的教育也受影響,相關大學本科的影視製作﹑表演﹑廣告﹑行銷,報讀的學生會減少,學科會裁減,教師會失業。
同樣的道理,地產跌不停,相關的上下遊從業人員也會失業;金融巿場不景,也會影響就業和消費。新投資枯竭,舊工廠搬走,製造業產能過剩,外貿被擠壓,使大量農民工和城巿貧民走投無路,現在連上層建築的文化教育也面臨寒冬,如此大面積的敗壞,是一九七八年以來僅見。
過去幾十年,政府因賣地和稅收可觀,大量擴張政府架構,有人統計一個縣政府下設五六十個局,每個局都有一套班子,聘用大量「唔等使」的政府僱員,這些人大都是當地各級政府官員的皇親國戚。現在地方財政山窮水盡,養不起一大班冗員,往後就輪到這些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政府人員被裁撤了。
表面上,樓巿與股巿是大頭,是國民經濟的重中之重,但樓股雖是經濟的指標,卻不是經濟的命脈,經濟的命脈是就業。沒有充份就業,百姓生計都有問題,誰有錢去消費?誰有錢去買股票買新樓?整個巿場衰敗下去,根本不知道經濟低迷的根源在哪裡,頭痛醫腳,腳痛醫頭,醫到最後把身子糟塌完才罷休。
中共幾番救巿,把重點放在救樓巿股巿,就算在我這種經濟外行人看來,也是「捉錯用神」。整體就業形勢不斷惡化,從上到下一片悲觀情緒,中共卻把力氣都用在樓股之上,等於一個人生了肝癌,你卻讓他去吃補藥,結果死得更快。
今日中國的弊病,全在於體制,體制不改,道路不改,國策不改,光是每日發錢,錢流進貪官口袋,丟入鹹水海。最近據說要在雅魯藏布江上修巨型發電站,又要平整黃土高原作農耕用地,都是大手筆,但對就業沒什麼幫助。百姓對前景越發悲觀,百業蕭條引起連鎖反應,失業大軍不斷擴充,繼續往下走就是死路一條。
回到巿場經濟軌道上來,為巿場鬆綁,抑制地方政府貪婪胃口,讓百姓喘口氣,給小企業生路,盡快改善就業形勢,這才是中共自救的唯一出路。不過,這對習近平來說是不可能的任務,習近平要倒騰國進民退,發揚楓橋經驗,縱容地方政府倒查十年稅﹑遠洋捕撈,擠壓私企生存空間,他的目的達到了,果然整個巿場哀鴻遍野。現在衰敗蔓延到電影電視,教育行業也風雨飄搖,他最終要把中共的家業倒騰盡淨,完成他的歷史使命。
既然他有如此的雄心壯志,那就只好成全他了。只是,中國人要準備過苦日子,年輕人要像他們祖父輩那樣痛不欲生地捱,脫三層皮,流一身血,看看世道還能壞到什麼地步去。

2025年1月2日星期四

破邊洲觀景台天行足跡


 



天行足跡

20250102
破邊洲觀景台
破邊洲觀景台已於12月30日開放,今日去視察一下。元旦假期天色灰暗且有微雨,但沿新建官方山徑前往破邊洲觀景台的遊人眾多,而且目測大約7至8成是內地客,以青年男女最多,一些甚至揮動国旗,令人側目。沿途有四處觀景點,其中撿豬灣一號和二號觀景點插了些仿六角柱岩的石樁,坐又不是,欄杆又不算,作用不明,只覺是為建而建,破壞了山脊線原貌。
去到重點的破邊洲觀景台,向崖的一邊每根假六角岩柱都有警告字句,真是「又要威,又要戴頭盔」。柱與柱之間繫繩作欄,若你想繞過,會有位駐場導賞員或Secure叔叔叫你返回觀景台,有何法律依據便不得而知了。既要開條靚路吸引一般能力的遊客來到崖前,又要點到即止,迫幾十人擠在觀景台那幾級,叫他們如何打咭?試想,倘若天朗氣清,更多人得知觀景台已開放,甚至旅行團拉隊參觀,豈不是迫爆?西高山的觀景台一樣有圍欄,遊人不也是通通跨欄而出找尋不會受阻的位置攝影嗎?看來,要防止意外發生,漁護署或要仿效昔日的山火觀察站,在這裡建造一座「人群觀察站」和派人駐守了。
離開觀景台,沿花山海岸的山徑前往白臘灣,曾經填平濕地,企圖大搞遊學營地的如意算盤打不響,新建的一列三層屋還是原封不動,空空如也。商人投資失策時有發生,正如疫情期間 Staycation 營地如雨後春筍,大多賠本爛尾。可是生態從此消失,不能逆轉,香港還有多少生態價值高的地點可以給商人賠掉?歸根究底,法律和規劃漏洞處處,無法預防破壞。
續走至東丫,開了間士多茶座,或要多謝「西貢海藝術節」帶來遊人。沙橋頭的海鲜酒家今日生意不錯,但食客不是說廣東話的香港人就是洋人,竟然沒一枱是普通話人。搞破邊洲觀景台和藝術節花了不少錢,目測的確吸引了大量年青內地客和背包驢友,但有多少能轉化成經濟收益呢?不言而喻吧。
由北丫上回萬宜路,末程尋找曝罟灣的荒廢灰窰,因為水漲而難度大增。灰窰很完整,也有歷史價值,但一般人未必識欣賞,正如我不懂得欣賞藝術節的展品一樣。今天好像看了很多東西,但又沒一件令人印象深刻,因為我們的所謂生態文化旅遊都在sell膚淺的概念。
路線:東壩→破邊洲觀景台→白臘仔→白臘→東丫/沙橋頭→北丫→曝罟灣灰窰→上窰 (17km)

我不會說「haters請放過姜濤」一葉落英

 



我不會說「haters請放過姜濤」

1. 寫姜濤,據說是流量密碼,但其實也會得罪大批人。不過我不為流量而寫。

2. 今屆叱咤,姜濤兩次得獎上台,都看得出心理多窒礙,一上台便是「又俾人鬧」,心聲不敢宣之於口,眼神不安,最後還說:「大家打緊字鬧我嘅,請口下留情。」

3. 沒用的。你這樣,即是鬧你有效,那些人就會鬧得更狠,說你「博同情」、「博fans呵返」,難聽百倍的話也有。如果揮不去這個心魔,前路便很危險。

4. 藝人的實力,固然重要,但觀眾緣同樣重要。今日被唾棄的楊千嬅,為甚麼曾經那麼紅?她有些好聽的金曲,但實力平凡,比起鄭秀文,不夠班。如果批評姜濤實力不足以大紅,其實楊千嬅也一樣。Twins唱現場走音,就是到今日仍有人喜歡。做藝人,就是要紅,為甚麼紅,或不紅,有時很奧妙。要解釋,那就是觀眾緣,是娛樂圈重要的一環。

5. 即使實至名歸,一樣會有很多人不喜歡。鄭秀文這個年紀出場,當然全場起立歡呼,但當年呢?難道就無爭議?

6. 無論是音樂、電影、戲劇,甚至只在網上寫文吐槽,都會有人不喜歡你,甚至因人廢言。早前《爸爸》未上演,有人留言說:「睇左預告,劇情全無新意,沉悶,唔使入場睇都知係垃圾,唔推薦。」氣得導演翁子光截圖回應。憎恨有沒有原因?可能說錯一句話,說了一句不合時代的話,或一句不中聽的真心話,就會有人討厭你,聲討你。成名越早,壓力越大,過不了這關,不及早離場,易出大事。

7. 讀大學時有個同學,跟我一樣喜歡寫作,文筆很好,但很介意作品被批評。「這是無可避免的,喜歡便儘管寫,介懷他人意見,就不能堅持下去。」我說。結果朋友沒有寫,只有我寫到今天。

8. 那個時候,還沒有互聯網,有了互聯網,朋友恐怕會抑鬱。我由2005年開始在網上發表文章,經歷過不同平台,見盡狠辣而無理的批評。簡單得放一張自己煮的食物相,也會有人「看得出味道」,說那是廚餘甚至連狗也不吃。之前寫了好幾篇《破地獄》的文章,有些人不喜歡,簡直把這部香港史上最高票房的香港電影視為垃圾。

9. 匿名令網絡言論去到盡,也有人有心利用這個特性,俗稱「帶風向」,他們可能是真心的losers,也可能別有目的,例如政治(整隊Mirror都被「死乎香港」院友視為仇人),也可能純粹頭腦簡單。這些狠辣無情的留言,越來越多,我以前不明白為甚麼,來英生活,看到孩子接受的教育,反思自己接受的教育,開始反思到一些眉目——因為過去幾十年的香港,我們都在體無完膚的批評下熬出來。

10. 沒有人會看你的努力,也不看你的進步,只看到你永遠不足。你拿八十幾分——為甚麼不是九十幾分?你永遠是never good enough。在學校,在家庭,在職場,都是這樣被「X」大的,你熬過了,就是「成功」,但其實心靈早受創,或習以為常,結果對其他人也是同一套。說得簡單點,那就是「奶奶對媳婦」的復仇感:每一個奶奶都曾經是媳婦,你當媳婦受到怎樣的對待,很易就對你的媳婦做同樣的事。

11. 英國的育兒不是這樣,根本沒有成績,評級是看你有多投入。多鼓勵,不會在能力上痛斥小孩,心靈受創機會少。延伸到職場一樣,很多在英國打工的港人都感受到不同的職場文化,同事間比較包容。

12. 很少人會取笑你的志氣,不會批評你「志大才疏」,不會說你「唔知醜」、「痴人說夢」。姜濤在2022年得獎時說「我哋(香港樂壇)一定會係亞洲第一」,他明明不是說自己,是說「香港音樂」,仍被人拿來說到今天,早幾天仍有報紙專欄捉住這句話借題發揮。

13. 我出身的家庭很普通,是家裏唯一持學位的人,但自小沒有讀書壓力,讀的是名不經傳的學校,只是中三那年,突然覺得自己喜歡讀書。我說我想考大學,卻被奚落,被嗤之以鼻——「發夢,你知道大學多難入嗎?」當中有家人有同學。如果當日要理會這些聲音,那就沒有後來的路,也就不會欣賞別人的志氣,反變成小看別人、專潑冷水的酸民。

14. 有些人向來的想法就是:我做不到,也覺得你做不到——內心深處卻是「我不想你做得到」。

15. 一眾受盡挖苦卻仍在堅持和努力的人,都應該以鄭欣宜為榜樣。欣宜小時候在表演中向吳卓羲獻吻(我還親眼看了這一幕),奠定了「最多網絡haters至尊大獎」的席位,一直被人恥笑,被人說「一切都靠肥姐」。但她在2021、2022年兩度在叱咤奪得「我最喜愛女歌手」。「我最喜愛」靠投票,故她上台也不敢置信,說「Oh my God you guys really like me!」。

16. 你永遠無法討好所有人,你只須真誠感激、回報所有相信你、支持你的人,其他都可以無視,因為你付出的努力,並不是要滿足那群匿名、不知身份的網民。同時又不能自滿,你要努力,你要相信正常人一定佔多數,haters也會長大和成熟,最後要像欣宜般,讓越來越多人認同你,甚至連haters都改變態度,那就是對haters最好的報復。

17. 我不會說「haters請放過姜濤」,我只會跟姜濤或身處相似處境的人說:「英諺說『revenge is sweet』,以上的報復形式是最甜美的。」

2025年1月1日星期三

January的誕生,是為了平息戰爭馮睎乾十三維度

 


January的誕生,是為了平息戰爭
1月1日,大家都忙着慶祝新年,但很久很久以前,新年其實不是1月1日。古羅馬人在一段很長的歲月中,都把三月當作一年之始,最初甚至沒有一月和二月,每年就只有十個月(去年我在〈2月29日,有一段峰迴路轉的歷史〉已談過)。
一月的誕生,據許多古代作家所說,是源於古羅馬第二任國王努瑪(Numa Pompilius)的曆法改革。努瑪將三月從一年的首位移除,是因為它的名字「Martius」來自戰神Mars,有點不祥。普魯塔克(Plutarch)在《努瑪傳》說,努瑪希望把一切撥亂反正,「將文治置於武力之上(τῆς πολεμικῆς δυνάμεως προτιμᾶσθαι τὴν πολιτικήν)」,於是按照雅努斯(Janus)這個神名,制定了Januarius這月份,並置於歲首。
為什麼要以雅努斯命名?古羅馬神話中,雅努斯是代表開端、大門、選擇、過渡、時間、門框和終結的神,很適宜用作一月名稱,除了表示一年「開始」,也象徵從舊「過渡」到新。但今天似乎很少人記得,雅努斯還是人類文明之祖,也象徵和平、二元與適應。
普魯塔克指出,雅努斯在遠古可能是神靈或國王,但無論如何,他都被視為政治與社會秩序的代表;據說,是雅努斯一手改變了人類的生活,讓我們由野蠻步入文明。因此,人們把雅努斯塑造為「雙面(ἀμφιπρόσωπον)」形象,象徵他能夠從一種生活方式轉向另一種,並調整自己的形態與性情,以適應新的生活。
古羅馬有一座雅努斯的神廟,其兩扇大門被稱為「戰爭之門(Belli Portae)」。按照習俗,戰爭期間大門會敞開,而和平時期則關閉。然而羅馬帝國版圖不斷擴張,羅馬人跟周圍蠻族的戰事差不多從未停息,所以幾乎從未見過這兩扇門關上。但傳說中努瑪在位時,整整四十三年間,戰爭之門始終緊閉,象徵天下太平。
可話說回來,努瑪雖然改了月份,但1月1日也不是馬上成了官方的新年。要等到公元前153年(離努瑪的時代差不多600年後),羅馬官方才確認1月1日為新年之始。到公元前45年1月1日,凱撒大帝頒布的「儒略曆(Julian calendar)」也生效了;自此之後,「1月1日是新年」這個觀念,才隨着儒略曆的普及而漸漸傳開。
不過,這故事並未結束。羅馬帝國衰亡後,基督教影響歐洲文化和節日,新年的日期再次被改來改去。有人覺得3月25日——聖母領報日——才更適合作為一年之始;也有人認為聖誕節12月25日更加重要。一切亂成了一鍋粥,直到1582年,教宗格里高利十三世推行「格里曆(Gregorian calendar)」,不僅修正了曆法誤差,還再次確立了1月1日為新年第一天。隨着歲月流逝,格里曆終於逐漸被全世界接受了。
由此可見,我們慶祝的「新年」並非理所當然,那是由羅馬國王努瑪開始,經過凱撒大帝、教宗等人歷代努力,結合無數個歷史偶然才慢慢成形的。January 這段錯綜複雜的歷史(也夾雜着神話),細節大可忘掉,可是我們必須牢記努瑪的初心。January的意義原是提醒世人:文治優於武力,和平勝於戰爭。
但願2025年世界和平!
相關文章:
2月29日,有一段峰迴路轉的歷史
2024年2月29日
圖/雅努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