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0日星期日

【電影】由大熱小說到電影 《長安的荔枝》4大討論點|2025

【電影】由大熱小說到電影 《長安的荔枝》4大討論點|2025

電影《長安的荔枝》在中國大陸上映13天,票房5億多,網上討論度很高。電影改編自馬伯庸的同名原著小說。這小說在2022年一出版就非常火紅,豆瓣圖書十萬人評分高達8.5,讀者形容小說故事令人欲罷不能,一拿上手看就放不下。

《長安的荔枝》電影版上映前,先被改編成35集電視,6月在中央電視台播放,電影版7月25日上映,改編及自導自演的是中國演員/導演/主持/歌手大鵬(董成鵬)。大鵬曾憑電影《第八個嫌疑人》獲第4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電影版《長安的荔枝》在豆瓣電影,獲19萬人評分,得分為7.7分,其中50.2%給予4星評分,電影的短評共88,000多條。為何它的討論度有這麼高?

【電影】由大熱小說到電影 《長安的荔枝》4大討論點|2025
電影版《長安的荔枝》

一、不可能的任務

據小說作家馬伯庸說,他構想到《長安的荔枝》的故事後,幾乎是不眠不休,連續11天寫完共七萬字的小說。《長安的荔枝》屬於歷史小說,故事講述唐朝天寶年間,長安城一名小史李善德,努力半生,還只是九品小官,42歲那一年他終於買房,一天他突然接到指令,說皇上為了要替楊貴妃賀壽,打算找人在她六月壽辰當天,從嶺南(廣州一帶)運來她最喜愛的荔枝煎給她吃。

荔枝煎是將新鮮荔枝,去皮去核後,用蜂蜜熬煮而成,類似蜜餞。但其實皇上要楊貴妃吃到的是荔枝鮮,新鮮荔枝,但嶺南距長安的路程甚遠,運送荔枝等閒要花一個月時間,而荔枝保鮮期只有三天,要將新鮮的荔枝送到長安,在唐代是不可能的任務。為何沒有人告訴皇上不可能?因為當時的官場,沒有人敢說真話。

實話不能說,任務不能做,只好找個替死鬼。主角李善德就在迷糊之間,答應了差事,開始了一個有死無生的任務。《長安的荔枝》電影以「社畜為求生,挑戰不可能」作宣傳語句,當中更多的是官場的爾虞我詐、阿諛奉承及笑裡藏刀,不論是原著或電影,都批評為官者只求生活安穩,不知民間疾苦。

【電影】由大熱小說到電影 《長安的荔枝》4大討論點|2025
小說版《長安的荔枝》

二、古代小說,現代觀點

作家馬伯庸1980年出生,本名馬力,內蒙古赤峰人,人稱「文字鬼才」,他曾在外資公司工作多年。據他自言,自己從小喜愛在家中閱讀,又愛下望街上行人,幻想他們的故事。

馬伯庸是歷史愛好者,每每創作前閱讀大量史料,去了解那朝代人物的思想。兩年前出版《大醫》前,他花了三個月每天讀清朝的報紙,特別是讀報上廣告,去了解民情。但馬伯庸的作品思想往往很現代,《長安的荔枝》就充滿了社畜、房奴等現代人生活困境 。他說:「我寫的不是現代小說,但對於現代讀者來說,你必須要有現代意識,而不是把古人原封不動的意識拿過來。我們要遵守古代的規則,但要有現代的觀點。譬如《水滸傳》中的李逵,他是個濫殺無辜的瘋子,他在劫法場的時候,不光是救走宋江,他是拿着斧頭,把看熱鬧的老百姓都殺死了。這個在《水滸傳》成書的年代,雖然也不是一件好事,但反應不會像現代人那麼大,我們現代人看這種行為,簡直是十惡不赦,罪大惡極。現代改版的《水滸傳》都把李逵這特性,有意無意,都消掉了,只保留他是莽撞漢子。」

馬伯庸每部作品大都寫不同朝代(唐代寫了兩次),讀者總愛問他其文字之間,是不是時空互通,有個「馬伯庸宇宙」,他說之所以每個作品時空都不同,他怕讀者以為作品之中有聯繫,其實,每個作品都是獨立的。

三、一晚讀完就是好書

馬伯庸不是大文學家,他寫的是流行作品,而且是適合改編作影視作品的文字。對他來說,這是個很透明的行業,因為作品好壞,一看就知道,「你買一本書,如果一晚就讀完了,它就是個好作品,就有改編的價值。這個行業,你沒辦法欺騙別人。」

因此,《長安的荔枝》的追看性很強,故事的前半段,是寫擅於數學,根本是科學家靈魂的小官李善德被封「荔枝使」,任務本來有死無生,但他展開了最科學的實驗,派人分五條路線,由嶺南送荔枝返長安,看看那條路線最快。然後又用最科學的方法,不斷測試怎可以延長荔枝的保鮮期,幾招齊下,竟然將本來只有三天的保鮮期,延長到11天。

本來11天也不夠快送到長安,必須動用政府資源,沿途不斷換馬換人,運送荔枝,才有可能達成任務。

四、最難的是個好官

前面談到,《長安的荔枝》主角李善德是個小吏,但內心是個科學家。因此故事前段,寫的是他怎用科學方法,去挑戰不可能的任務。

但故事裡最大的阻礙,不是荔枝三天就會腐爛的天然法則,而是官場裡的惡鬥。李善德最初接下這任務,是因為沒有人敢跟皇上說它沒可能,官場裡人人為求保住職位,每天惴測上意,而他竟然想出解決妙法,反而開罪了更多人而不自知,差點就丟了性命。有人認為鮮荔枝遠在嶺南,竟然可運到長安,那為甚麼之前沒有人替皇上辦到?李善德的成功,令更多人不安,務必要他的任務失敗。

難的不是天地法則,而是怎在腐敗的政權下做個好官。

李善德最後的確將荔枝送到長安,但過程非常艱辛,死傷無數,片末他和右相楊國忠(劉德華飾)對話,發現原來花巨額替貴妃運荔枝賀壽,朝廷竟然不花分毫,原來是在向下層層剝削所得,整個操作不但勞民傷財,而且迫害底層人民利益,又極度浪費,政府的腐敗行為,簡直是傷天害理。李因頂撞右相,差點喪命,但結局峰迴路轉,當鏡頭漸漸中拉遠,一生忠直,本來幾次犯險的他,反而可以過安穩而卑微的下半生,反而那些朝廷高官,沒有一個有好下場。

(香港上映日期:8月7日)

撰文:HSB
圖片:劇照由東方影業提供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把The Culturist專頁選擇為「搶先看」|

2025年8月8日星期五

【多元包容,但不包容 Sydney Sweeney】無待堂

 



20250808
【多元包容,但不包容 Sydney Sweeney】

牛仔褲品牌「美國鷹」找 Sydney Sweeney 拍廣告,一句有藍眼睛,「我有 great jeans」,一如所料馬上引爆 tiktok liberals 崩潰。五顏六色,如喪考妣,四處叫嚷,指控這是公然主張白人至上主義及法西斯,而且據說發現 Sweeney 是注冊共和黨員,哈哈,抓到妳極右法西斯的小辮子了 Bitch。

為甚麼白人、藍眼睛、基因之類會如此 trigger 到他們?(其實我一直以為廣告相關語「基因好」是指她漂亮和美乳)你可以看到這件事背後,就是圍繞著「白人」邪惡性的辯論。「為自己自豪」是地球上任何人類的權利,除了白人。你將白人胴體公然展示,已經是對「某些人」的挑釁,是非常的大逆不道。

如果你有留意流行影視文化,你的閱片量夠多,你就會看到那個 pattern。白人至上當然邪惡,但美國社會不想具體改變,權貴會用「文化產品」和身份認同、正義討伐極右帶來的大腦多巴胺分泌和感覺良好,去代替實際的社會改變。白人贖罪的策略產品,就是文化上觀念上的的黑人中心主義。這種思潮導致了有人拍攝「黑人埃及豔后」,製作人:「我奶奶跟我說,埃及艷后就是黑人」,咁都得。作品當然是劣評如潮,而且被埃及政府和學術界興訟控告,指他們公然歪曲歷史:埃及艷后是馬其頓人,是歐洲人並非黑人。其他作品中大量角色被 race swap,大家已經很懂得,不在此詳盡。

這幾年我不時在想這個問題,例如看 Jordan Peele 的作品或 Ryan Coogler 的《罪人》,作為觀察,這些片高質又有誠意,真誠地描寫黑人感受到的壓迫和疏離。裡面黑人無依,不只是沒錢,而是文化上沒有高大上的依賴,這裡是說像偉大的盎格魯-撒克遜人文明、基督世界、中華文明之類的自豪感。所以《罪人》才講那麼多黑人藍調,為這一種黑人創造的藝術正名。好像 Peele 的《虛無》不只是說外星生物、拍攝觀看之道,還有黑人祖先在 motion picture 歷史中第一人的貢獻。

當然 Coogler 和 Peele 都是準大師的電影人,跟坊間 tiktok thread 上的覺醒青年水平不一樣,但他們都想充實黑人身份的內涵。一般的做法是強調黑人黃種人紅種人都是美國歷程的一部份,就像歷史中其實有很多黑人西部牛仔,他們也為國家打仗等等,但是覺醒文化並沒有那麼溫和。他們會嘗試搶奪白人的文化,說是黑人起源。

從遊戲到戲劇,描寫多元膚色劫盜團(無論要搶甚麼)的作品非常多(隨便一舉,例如漫威《鋼鐵心》),確實是把那種搶奪具現化出來。他們去「搶」埃及豔后,或者那個製作者奶奶說的話,有時會令你覺得似曾相識,就像中國人,當他們談到日韓等地,大中華起來就會說到這裡地方以前都向中國朝貢,日韓「曾經」都是中國的。

身份認同憎惡空虛,民族發明家必須要找材料去填。埃及妖后是有歷史厚重感的人物,成為了搶奪對象。情況類似武則天很有名,但突然韓國有人拍了一部紀錄片講武則天是韓國人之類。當然同期要進行的工程,是反抗無所不在的「權力」,但無所不在的學術頭巾,不是人人都有心機。反抗制度,往往是要反對人。慢慢好像有一隻無形的大手,要去逆向阻止白人出現,作為他們優越和濫權的懲罰。你看迪士尼就知道了,總是要封殺某種審美的人物出現於鏡頭中。

Sweeney 那個廣告,就是在衝撞這種你知我知、但大家都不談以免被扣極右帽子的文化上的逆向歧視。廣告正面衝撞時下消費流行廣告文化「任何女性都值得自豪(除了白人)」的潛規則,也刺穿了「多元美」其實就不包容主流審美的現實。

觀眾爭相嘲笑 tiktok 上的崩潰人,因為觀眾也苦秦久矣,他們一直都知道自己的審美和價值觀多年來受到全面攻擊。崩塌人的那種仇恨是大到不只討厭你們,更討厭你們喜歡的消閒和愛好,或者說你們的消閒和愛好在壓迫她們。他們不只討厭白人,連我們黃種人說幾句迪士尼不應亂搞角色 race swap,都有班人急不及待教育你們:你們不應該同意白人,你跟他們站在一起,你也精神白人法西斯。我真係代迪士尼感謝你們一班讀好多書的自乾五。大手通過教育、支付系統、社交網絡訊息、娛樂的洗腦,那也只是單一換了另一種單一,但我們認為進步了。這就是佔領華爾街之後,資本家成功用文化和種族代表性問題取代了階級和利益問題,轉移了美國大多數人的視線,的確厲害。

Sweeney 會引起這麼大的文化戰爭,是因為現時很多人的多元平等其實是指齊頭式平等。我醜,那你不要那麼漂亮。具體上就發展到這裡。不要跟我們談甚麼甚麼理念上原意好好,共產主義也原意好好,執行出來才是真嘛。幾年乃至十年前,聽到「多元審美」也感覺良好,但最後你知我知,所謂多元是由自命是天字受害者第一號的那些人決定,不包括我們和我們的趣味。網上有些 Youtuber 甚至要開一節節目,去詳細探討為甚麼 woke 撚會這麼討厭 hot people。

你必須成為他們沉默的盟友。本來屬於黃種人也有點弱勢分數,但是你異性戀呢,那就是強勢了,那你打算怎樣贖罪呢?任何拒絕和異議,都會被說成抵抗時代進步的老頑固和法西斯,然後又是一堆關於血統和性向的人身攻擊,他們覺得這是急公好義,阻止「不良言論影響大眾」。想起鬼佬 Netflix 拍《三體》,紅衛兵小將打死葉哲泰,但從來沒有對葉文潔感到歉意。因為葉文潔是大教授知識份子家庭出來,又聰明又有前途,我永遠無法像她這樣,所以我恨她。寫得多好多赤裸。

2025年8月6日星期三

「馬莎百貨被揭讓跨性別店員協助試胸圍少女 JK Rowling在社交媒體呼籲杯葛」



 

「馬莎百貨被揭讓跨性別店員協助試胸圍少女 JK Rowling在社交媒體呼籲杯葛」
與媽媽到馬莎百貨試穿胸圍的少女,在胸圍部遇上一名生理上是男性的跨性別女店員上前,問她希望是否需要協助,令她受驚離去。事件昨天被《Telegraph》報道後,致力捍衛女性權益的作家JK Rowling,在社交媒體呼籲杯葛馬莎。
JK Rowling在社交媒體發文批評馬莎表示,「這是女性以錢包投票的時間。如果馬莎這些商店繼續違反最高法院關於女性專用空間的裁決,優先考慮男性希望在少女身邊更衣或協助少女試穿胸圍的意願,抵制似乎是合適的。」
最高法院今年4月裁定,「性別」在《Equality Act》內的定義為「生理性別」,不是自我認同的性別,意味以性別區分的服務,例如洗手間和更衣室等,必須以「生理性別」為依歸。
今次事件發生在今年3月,在判決前幾星期。 馬莎已為事件道歉,但並沒有交代日後内衣部門內,仍否會由跨性別人士向少女提供協助。Telegraph周一報道,一名母親帶同14歲的女兒到馬莎的內衣部試胸圍時,遇到該名跨性別店員感到不安。雖然店員態度禮貌,但該母親認為,由一名「生理男性」在該部門接近她的女兒為「完全不恰當」。
她在投訴信表示,試想像女兒當時的驚恐。當上前詢問我們是否需要幫助的人,身高至少6尺2寸,顯而易見是跨性別女性,即生理男性。女兒當時感到退縮,她只好禮貌回絕幫助,然後與女兒隨即離去。女兒顯然感到不安,表示受驚。
翌日,馬莎回覆投訴致歉,保證女兒下次到訪時,必定由女店員幫忙,並希望客人告知何時將會到訪,以便安排。母親認為,馬莎的回應未能顯示對女性及少女安全與尊嚴的重視。僅為她女兒提供保障並不足以解決問題。馬莎應確保不會再發生類似情況,並制定政策確保跨性別員工不會接近年輕女性。
馬莎周一回應Telegraph時表示,商店希望對員工及顧客而言是包容而親切的場所,並已書面回覆顧客,解釋店員通常在店內各部門工作。顧客可隨時要求讓他們感到最舒服的員工交談。
據悉,該店員在服裝及其他部門工作,並非負責內衣試穿的員工,但馬莎公關式的回應,未有交代在事件和最高法院判決後,有否改變政策。
隨著最高法院的判決,女性將會更勇於表達反對。這種投訴只會越來越多。企業有權選擇多元包容,客戶的錢包也自然會懂得選擇。
JK Rowling在判決後公開在遊艇食雪茄的照片。(JK Rowling 圖片及帖文截圖)

2025年8月5日星期二

許倬雲最大的遺憾 馮睎乾十三維度

 


許倬雲最大的遺憾

華文界著名史學家許倬雲逝世,享耆壽九十五歲。許倬雲籍貫江蘇無錫,生於福建思明,四九年隨父遷台,畢業於台大歷史系。後來他負笈美國,在芝大得歷史博士學位。七十年代移民美國,在匹茲堡大學擔任歷史學系教授,九十年代也曾在香港任教多年。

許倬雲倡導「大歷史觀」、「為常民寫史」,關注社會和文化,探討「一般人的生活及一般人的想法」,有別於傳統史學中常見的帝王將相,可謂獨樹一幟。在台灣政治轉型時期,許倬雲亦常就社會議題發表意見,以天下蒼生為己任,不是躲在象牙塔裏的學者,故特別受人敬重。

這位德高望重的知識分子離世後,我發現不少大陸、香港媒體都拿他說過的一句「但悲不見九州同」炒作,如「大公文匯」就發布了一條短片,以「許倬雲在美國去世 最大遺憾『但悲不見九州同』」作標題。乍看之下,你或以為許倬雲是「統一」的堅定支持者,至死還念念不忘。

許倬雲怎麼會引用陸游名句「但悲不見九州同」呢?事緣去年七月,有大陸節目主持人訪問許倬雲,問他一生最大遺憾是什麼,許倬雲沉吟良久,然後答:「但悲不見九州同啊。」他含淚解釋:「別人可以不悲九州同,我在抗戰那邊長大的人,『中國』兩個字刻在我心裏,三、四千萬的人被殺,被轟炸,不能忘,忘不掉。」

許倬雲又提到,死了要埋葬在家鄉無錫,已買好墳地、刻了墓碑,希望葬在父母墳墓旁邊。這樣的「落葉歸根」及家國情懷,自然是中共政治宣傳的大好材料。許倬雲生於亂世,飽嘗國家動盪、顛沛流離之苦,心底渴望一個太平盛世,固然可以理解。但他會不會為了彌補這個遺憾,而盲目支持所謂「統一」呢?答案當然是不。

儘管中国媒體廣泛宣傳了許倬雲的「但悲不見九州同」,但他們都不約而同迴避了許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真實看法,我不妨補充一下。許倬雲是老派中國人,一輩子愛國,思念家鄉,但指他「擁護中共」則明顯是錯的。十年前,許倬雲接受《端傳媒》訪問,曾說過以下一番老實話:

「為什麼台灣對於回歸中國那麼質疑,那麼反抗?為什麼香港一直都心不甘情不願?就是因為中國在一黨專政之下,一個特定的集團壟斷據有政權。以革命正義取得的政權,正如你所說的,是經過暴力的成分。統治一直是在一黨專制的統治之下,民間的怨憤眾所共知。

「(⋯⋯)所以像台灣和香港,對於回歸祖國,有非常大的質疑。我們愛屋及烏,反過來的話,便是因為討厭烏鴉,所以討厭房子。」

這個「厭烏及屋」的譬喻,形象十分鮮明。容許我把許倬雲的話講得更淺白一點:許多香港人、台灣人正是因為厭惡共產黨,連帶中國也覺得討厭。如果許倬雲是活在今日香港的學者,他很可能會因為上述言論而遭大學解約,甚至會被官媒斥為「軟對抗」。

那麼你說他「反共」嗎?也不是。許倬雲本人是這樣講的:「沒有人為了反對共產黨而反對共產黨,如果共產黨能夠開放權力,能夠輿論、思想給大家自由,我們都會擁護的。」然而眾所周知,你期望一黨專政的共產黨開放權力,等於期望蠍子不再咬人。許倬雲言下之意,自然是不可能擁護目前中共這樣的一個專制政權了。

我相信許先生必然認同自己是一個中國人(中華民國人),但他絕對不會是支持中共「統一」的樣板角色。希望那群覺得「被中共管治也沒差」的台灣人能夠讀一下許倬雲的書及訪問,學習做一個有知識的中國人,而不是看抖音的中国人。

「美鷹牛仔褲」起用白人美少女史雲妮Sydney Sweeney代言廣告 陶傑

 




20250805
「美鷹牛仔褲」起用白人美少女史雲妮Sydney Sweeney代言廣告,重新振興生活美感,向左膠倡導的醜陋,迎頭痛擊。左膠痛苦咆哮,稱史雲妮牛仔褲金句:Sydney Sweeney has great jeans,一語雙關,暗示「白人基因(genes)優越感」。但American Eagle銷量大增,股價上升25%,民意當場掌摑左匪。
以語意的邏輯學,即使暗示她代表的白人的基因優良——A族裔have great genes,全無問題,那個字是great,不是greater,沒有人暗示BCD等其他族裔的基因低劣。一個教師如果在課室誇讚一名考第一的優等生,說他成績好,因為他勤力用功,而且天性也很聰明。不等於說這個課室裏其他的學生都是懶鬼加白癡。
中國人也時時自稱:中華民族是勤勞勇敢的民族。根據左膠,是否即同時暗示日本人、菲律賓人、馬來人、越南人全部都懶惰加懦弱?中國人多年來自說自話,日本人和泰國人何曾對這種口號理會過半分?你勤勞勇敢與我沒有關係,拿錢來花就好。
越是自卑感的人,越有其他不三不四充滿負能量的聯想。史雲妮的牛仔褲和她基因一樣好,關其他人屁事?So what ? 世界上確實有些人口族群,天生基因落後。嫉妒、詛咒其他對基因優秀並有自信的高端人口,不會令牠們的低劣基因有任何改善。
我多年前率先提出:一個民族的基因受其文化DNA的影響。DNA這三個字母,解釋了世界上許多失敗國家的基本原因。人群必分等級,沒有平等。香港的中學就分三個Band,英國的寄宿學校,雖然學生穿一樣的校服,第一個學期之後,教師就會將學生不同的智力和成績分為三四個group。
這就是社會的優生學,本來是常識。承認自然界優生學的大前提,方有人權平等的保障,對天生的弱者提供合理援助,兩者是相對的。在動物界,鸛鳥生了一窩蛋,教雛鳥飛,發現體質瘦弱的雛鳥,會用尖嘴把牠啄死淘汰。人不是禽獸,不能如此殘忍,但英美的左膠要將民間優秀的品種向下拉扯,汰優促劣,牠們自己卻組成家族政治,與商界接通旋轉門,大力扶掖(promote )基層的醜物劣品成為主流,這是仇恨西方文明的一種極端的反社會意識形態人格。
中國人早精於此道。中共的周恩來,當年是知識精英的代表,藝術家和科學家哭哭啼啼的把「敬愛的周總理」當做他們「參天大樹護英華」的代言人。但惡作劇的毛澤東偏起用滿嘴黃牙的老農民陳永貴、賣菜大嬸李素文、紅衛兵武鬥頭目王洪文之流來做副總總理與副主席。該號人物除了耕田、秤菜、武鬥,俱目不識丁,毛澤東偏要劣幣驅逐良幣,用吐痰的來管不吐痰的,用半文盲來領導專家,目的是羞辱中國的知識界、羞辱周恩來。結果將「我們敬愛的周總理」活活氣出癌症,死狀痛苦。這一幕中國式的反社會人格政治,今日餘毒深遠,令該民族深陷在嫉妒、鬥爭、仇恨的圍牆內難以自拔,繼續向日本咆哮。而深以基因優秀為傲的日本人,長期不予理睬。
然而水滸傳裏,楊志賣刀,遇到反社會人格的流氓牛二,雖然有耐性,不與之同一等級,不過一旦牛二發神經糾纏不休要動刀子,也會流血收場。
在政治心理學上,毛澤東的反社會人格,在中國現代史這一章非常精彩。
西方的左膠不知好歹,向優生學挑戰,既然玩政治,川普就陪你玩,親自endorse史雲妮,並透露她是共和黨人。意思就是:吹咩?
Yes. 對待蠢而且惡毒的低端牛二族群,就是要這兩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