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談的那場戀愛》,散場後第一個感想:如果這個題材這個故事是出現在上世紀80年代,或90年代初,一定會被拍成笑片——笑被騙的中產女主角(嚴格來說是笑對愛情仍然存有太多幻想的中年有錢女人)、笑為了生計而走去騙人的「少年」、笑從事網騙集團的、笑負責調查的……總之,任何角色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被取笑的對象,例不虛發,無一倖免。
而一定不會被拍成愛情電影,探討愛情本質的電影。
香港拍過大量愛情片,有深刻經典,也有過目即忘,共通點是描述男男女女在愛情之中的遭遇、箇中悲與喜、到最後能不能修成正果諸如此類;《我談的那場戀愛》大致相同,分別是在交代各種情節過後,試圖讓你明白愛情的本質——至少,了解到其中一個特質。
愛,其實是一種感覺,感覺是否存在,在乎你是否相信。
你的感覺,從來只有你本人才會知道,你相信有,就有。
余笑琴是否真的完全不知道不察覺自己被騙?好難講,當世人都指出她是被騙的一方時,她卻相信自己也曾沐浴於愛河中——她不是因為甚麼自尊才這樣說,反而是在這場從來沒見過對方實體的戀愛過程裡,她相信自己有被愛過,因為她感覺到愛的存在。
這是無法被攤出來經由第三方驗證的,因為感覺,純屬私人擁有。
《我談的那場戀愛》不只著重描寫被騙的一方,也關心行騙者——李偉祖加入網騙集團前,是個被女友看不起毫無存在感的人,當成功化身深情法國工程師欺騙別人後,他除了憑個人能力賺到錢,更重要是,得到了從未試過擁有的成功感,卻又不夠恨心,甚至對被他欺騙的對象心生憐憫,於是我們看見的不只是一齣標榜你愚蠢我醒目的愛情老千搞笑片,而是兩個心靈淪落人一場隔住個電話Mon的互相救贖:雙方都(自覺地)被救贖,同時又在(不自覺地)救贖對方。
香港電影或許真的回不到過去那個高產量黃金時代,但在思維上,在同理心上,的確比起過去進步了,提升了。
不再純粹笑一餐,而是個心暖住離場。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