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3日星期三

無法抹去中國痕跡 - 馮睎乾

無法抹去中國痕跡 - 馮睎乾

互聯網

日本改年號為「令和」,據說是日本史上首個取自本國古籍,而非中國經書的年號,似有意「去中國化」。年號公布後,《環球時報》馬上發表〈日本新年號「令和」無法抹去中國痕跡〉,稱「令和」出處是《萬葉集》的〈梅花歌序〉,「初春令月,氣淑風和」,但「《萬葉集》仍然無法抹去源於中國古典文化的影響」。《環時》墨水不足,這書袋未免掉得太弱,於是大陸網民紛紛補充:「令和」最早出處不是「初春令月,氣淑風和」,而是東漢張衡〈歸田賦〉的「仲春令月,時和氣清」。看着中國人這種反應,相信日本有識之士都忍俊不禁。

日本首相解釋,「令和」取自〈梅花歌序〉,是寄望每位日本人都能像耐寒的梅花,滿懷希望,各自盛放。真的嗎?年號體現國家志向,反映時代精神,不可馬虎,單憑「初春令月,氣淑風和」這句,看得出與梅花有關嗎?若日本人以為從〈梅花歌序〉隨便抽兩個字就可代表梅花,那他們的文化涵養就只有《環時》水平了。不妨看看日本前幾個年號:明治,出自《易經.說卦》「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大正,出自《易經.臨》「大亨以正,天之道也」;昭和,出自《尚書.堯典》「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平成,出自《尚書.大禹謨》「地平天成」(指大禹治水之功)。所有年號,都顯示出統治階級的恢宏氣魄。現在回看「初春令月,氣淑風和」,是否九唔搭八?

「令和」出處,於中國古學稍有根柢者,到眼即辨:《禮記.經解》云「發號出令而民說,謂之和」。(從事數碼法證的友人許君泰已先我言之)以《禮記》句子來理解,「令和」才不失國體,詞義也非常清晰。至於什麼梅花詩,只是政治辭令,用來玩弄一下沒讀古書的中國人而已。中國媒體(包括本地親中報)引〈梅花歌序〉全文,有一句寫「夕岫結霧,鳥封穀而迷林」,錯了——人家原文是「封縠」(縠是輕紗,這兒象徵霧),不是「封穀」,中國人連中文也不懂?日本人當然沒法抹去中國痕跡。當今把中國痕跡抹得最乾淨的,是新中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