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次香港的學潮其實與以往的社會運動不同,當然指的是六七暴動後的社會運動。政府的處理反而似六七暴動。
政府一直以為控制社會組織的頭目,與頭目有計傾就可以搞掂群眾。今次學潮,完全錯哂,黃子峰被拉、四方等一眾議被拉,完全對整個運沒有影響,反而變成群龍無首。各個單自己行動,反而越演越烈,當然政府以最強硬方式處理是升溫的關鍵。
與今次很多的學生妹傾談,大部份人都不滿和理非,除了共同原則外,他們沒有服從那個人,期間見中大周保從叫他們離開、學聯叫他們離開,他們都沒有離開,臨離開前見到幾個女學生,一個剛十七歲,情況是警察在遠東大廈對出對催淚彈,數百配備散彈槍和催淚彈的警察又由中銀對出對電車躁去金鐘,幾個女生還是堅持留手,我叫了幾次成人要自己負責,有危險,他們也全庫武裝留下。
今次學潮與台灣太陽花學潮相似,都是沒有組織有目的的抗爭,佔中三子今日叫停也沒有人理了,事實上,學聯叫退又沒有人退,人人都不會和平散去,民主黨故然是過去式,可能連網上勇武的陳雲,黃毓民黃洋達等等也落後了,這班後生仔女根本就是自己的主人,其他人也只是利用的工具,年輕人要的是民主和自由,這與台灣的學潮也相類似。
群眾的堅持,見到金鐘處理物資的學聯人,被學聯十多次電話催逼撤離,但感染到他也留下,網上很多人叫撤離,但是群眾唔係咁諗,可能一向玩政治的人都落於香港人了。不應該可以再批評香港人,因為批評香港人的心可能落後於形勢,今日的香港人遠比一向所想像的聰明和勇敢。
2014年9月28日星期日
2014年9月21日星期日
《浪客劍心京都大火篇》試影會觀後感(作者︰Patrick Chan)
《浪客劍心京都大火篇》試影會觀後感(作者︰Patrick Chan)
拙文內容涵蓋了《浪客劍心》及《浪客劍心京都大火篇》電影感想, 敬請包涵。
一個隱世劍客拔刀不殺的俠客行。
近年日本大力拍攝漫畫題材的真人主演電影, 06年《死亡筆記》算是成功保住原著血脈, 演員松山健一演繹的神探L是十分準繩的選角; 有好自然有壞, 《神勇飛鷹俠》選角失當, 演員松坂桃李演不了隊長健的領導特質; 綾野剛的陰柔臉孔不是神色倨傲的Joe, 健、Joe同對頭的三角戀愛簡直是對動畫忠奸分明的顛覆混帳! 這次到浪客劍心改編為真人電影, 筆者沒有看原繪漫畫, 選角要是要求不是太苛刻, 大部份主角、配角外型算是合適。
武士封建制度因為1853年美國海軍駛入江戶灣, 強行與日本幕府簽訂《日美神奈川條約》, 結束了長達6百年的鎖國政策, 幕府瓦解, 新政權上任, 履新政要學習、採用西方槍炮, 軍人取締武士, 舊制武士配刀出鞘更快更狠比不過速度殺傷力過之無不及的槍炮。西方子彈炸掉了武士刀掌權的年代, 武士失去了靠山, 有的淪為悍匪, 武術拔萃的是幕府權貴的雇用刺客, 劊子手手起刀落, 快速殺死目標, 是雇員維持生計及令無仇無怨死者一刀致命減輕痛苦的自我安慰減輕罪孽做法, [拔刀齋]是隱世埋名改了名字[緋村劍心]的原名, 他在一次刺殺行動不能一刀了命, 對象惦念愛人, 不肯閉目離世, 拔刀齋的刀數度厲斬, 意志頑強的目標就是不倒下, 心願未遂, 焉能倒下? 目標最後慘死, 劊子手握著雨傘, 遙望死者愛侶伏倒血肉模糊遺體慟哭, 黯然, 對方生命掌握手裡, 一揮, 是命根的殞落; 在鞘, 是殺性的鎮壓, 他悟出生命是茁壯的花, 不能以血塗污; 肉身可以殺死, 求生的心卻是滅不了, 自此殺人如麻刺客改用名為逆刃刀的配劍, 刃不開鋒, 正刃旨在擊昏敵人, 留人一命; 背刃鋒利, 對向己身, 力道稍大, 傷及己身, 自身流的血、痛, 他人同樣感受, 用心良苦是警惕不可殺生。
神谷薰是神谷活心流道場傳人, 她修的是不殺活留口劍術。然而, 弱肉強食, 以血立威的世道刀口不沾血釋義註定湮沒, 首集門人稀落, 劍心到來, 其拔刀持不殺正道之心同道場主人教授活留口劍心殊途同歸, 不殺刀刃殺敗借拔刀齋名字行兇的鵜堂刃衛, 仁義衛道大勝殺生無情, 續作門生増多, 大有仁愛劍道開枝散葉趨勢。
村落小弟雙親慘遭虛殺, 小孩獲救後村民強行拉了孩子持利器的手, 要他戮進麻繩綁紮了的兇手解仇, 小孩害怕猶豫, 劍心制止, 小孩殺了仇家又怎樣? 仇人家屬查明後不是會前來討血債嗎? 恨不能經殺害抒解, 循環不息的恨是要一方放下屠刀, 立地成仁, 大人為什麼要迫小孩下手? 村民務農為生, 封公守法, 他們不敢行私刑, 卻要死者直屬報仇, 一旦開了缺口, 血染紅了理智寬裕, 村民大可堂而皇之的殺死侵略村莊的人, 一生帶血過活, 弄髒村民遠離市集過簡單生活的鄉土氣息。
電影動員5,000人拍攝, 場面浩翰, 現今電影製作費龐大, 要是電影改編劇情稍有失誤, 或是不得原著神髓, 票房或會失算, 截至目前, 《浪客劍心京都大火篇》票房收益約45億日元, 超越同是14年上演的漫畫真人改編電影《羅馬浴場2》, 電影是否本年日本電影票房冠軍言之尚早, 以戲論戲, 電影片長139分鐘, 沒有悶場, 打鬥場面佔了6成, 激烈燦爛, 招式多變, 改變以往武士片數招決勝負的套路, 電影是續集, 有充足鋪墊吸引觀眾購票看結局篇, 電影完結時有女觀眾輕喊:[還未完嗎?] 語氣有影片不是該完了嗎? 到底應不應進場看第三集的感嘆。
觀眾, 入院前可以查詢電影資訊, 如覺得電影因要在百多分鐘高度濃縮的交待劇情, 令片子含糊, 羞辱了原作, 這不是觀眾所願; 本地茶餐廳晚餐索價平均70至80元, 等同一張戲票價錢, 看齊三部曲共花費210元, 約7小時的觀影時光, 欣賞執導、劇情、拍攝、演員、服裝、美術、配樂, 音效物超所值, 電影製片商故然要盡心盡力出品好電影; 觀眾亦要體諒電影幕後團體苦心, 不要一味發怨言, 拜託, 拜託。
Patrick Chan寫於2014年9月13日
2014年9月18日星期四
別了,李香蘭 (作者:葉夢寒)
別了,李香蘭 (作者:葉夢寒)
蘋果日報
毫無疑問,周禮茂填詞的《李香蘭》是最深入人心的粵語歌之一,不過他說寫這首詞時,對李香蘭的生平並不了解,只是營造一個淒美的愛情故事而已。
愛情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吧,我最愛這四句:「像花雖未紅,如冰雖不凍,卻像有無數說話,可惜我聽不懂。」那種欲言又止欲語還休,握你雙手嘆聚散,無語淚先流的場景,配合張學友用情至深的演繹,怎不令人動容?
玉置浩二原曲是為富士電視台六集電視劇《別了,李香蘭》所寫的主題曲,後來2007年,東京電視台又播過兩集冬季特別劇《李香蘭》,上戶彩演的李香蘭,兩部劇,就劇情而言,都和周禮茂想像中的浪漫故事無甚交集。
那是一個動蕩的時代,李香蘭的一生跌宕起伏,從紅透半邊天的歌手和電影演員,到以漢奸罪名被逮捕,後因其日本公民身份被無罪釋放,回日本後,從政,支持巴勒斯坦的獨立鬥爭,反對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和自己最初的歌手和影人的身份,就漸行漸遠了。
在電視劇中,李香蘭的愛情,並不是他們關注的重點。
我 不知道,在她最美艷的青春歲月,她的初戀,她和某一位英俊瀟灑的男明星,是否暗生過情愫?我讀李香蘭的自傳,未找到任何蛛絲馬跡。我只知道,她有兩段婚 姻,1951年,她和日美混血的雕塑家野口勇結婚。我研究弗里達(Frida Kahlo),所以我很清楚,這個野口勇,就是曾經和墨西哥傳奇女畫家弗里達有過一段情,差點給弗里達的丈夫里維拉開槍打死的那位。當時,1935年,野 口勇爬上一棵桔子樹竄上屋頂,才從里維拉的手槍底下死裏逃生,里維拉叫喚着要殺了這個狗娘養的。從照片上來看,野口勇既不帥氣,更難稱英俊,還是才氣讓李 香蘭動心的吧,但兩人聚少離多的生活還是讓這段婚姻僅僅維持了五年而已。1958年,她和外交官大鷹弘墮入愛河,隨後再婚,從此退出影壇。
近年 來,年事已高的她極少露面,也難怪,有很多人,看到消息,都大吃一驚:怎麼,李香蘭才死嗎?我最後一次看到李香蘭出鏡,是她出來和所謂「方姥」的外孫女張 鈺見面,證明,「方姥」的遺物,正是川島芳子的,這也就是說,川島芳子很有可能逃過了國民政府的審判,隱居長春市郊30多年,直至1978年才去世。
李香蘭和川島芳子的關係極為密切,因日語中,芳子和她的真名淑子同音,所以兩人一度以兄妹相稱(川島女扮男裝)。自傳中,她不僅專門寫到川島,而且,在書的最後,李香蘭竟不惜篇幅,將民國三十六年河北法院對川島芳子的死刑判決書十頁全文收錄,這是另一種紀念嗎?
褪色照片,往事難追,冷雨中,酒意漸濃。別了,李香蘭,那一個世紀,那一段傳奇。
蘋果日報
2014年09月18日
毫無疑問,周禮茂填詞的《李香蘭》是最深入人心的粵語歌之一,不過他說寫這首詞時,對李香蘭的生平並不了解,只是營造一個淒美的愛情故事而已。
愛情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吧,我最愛這四句:「像花雖未紅,如冰雖不凍,卻像有無數說話,可惜我聽不懂。」那種欲言又止欲語還休,握你雙手嘆聚散,無語淚先流的場景,配合張學友用情至深的演繹,怎不令人動容?
玉置浩二原曲是為富士電視台六集電視劇《別了,李香蘭》所寫的主題曲,後來2007年,東京電視台又播過兩集冬季特別劇《李香蘭》,上戶彩演的李香蘭,兩部劇,就劇情而言,都和周禮茂想像中的浪漫故事無甚交集。
那是一個動蕩的時代,李香蘭的一生跌宕起伏,從紅透半邊天的歌手和電影演員,到以漢奸罪名被逮捕,後因其日本公民身份被無罪釋放,回日本後,從政,支持巴勒斯坦的獨立鬥爭,反對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和自己最初的歌手和影人的身份,就漸行漸遠了。
在電視劇中,李香蘭的愛情,並不是他們關注的重點。
我 不知道,在她最美艷的青春歲月,她的初戀,她和某一位英俊瀟灑的男明星,是否暗生過情愫?我讀李香蘭的自傳,未找到任何蛛絲馬跡。我只知道,她有兩段婚 姻,1951年,她和日美混血的雕塑家野口勇結婚。我研究弗里達(Frida Kahlo),所以我很清楚,這個野口勇,就是曾經和墨西哥傳奇女畫家弗里達有過一段情,差點給弗里達的丈夫里維拉開槍打死的那位。當時,1935年,野 口勇爬上一棵桔子樹竄上屋頂,才從里維拉的手槍底下死裏逃生,里維拉叫喚着要殺了這個狗娘養的。從照片上來看,野口勇既不帥氣,更難稱英俊,還是才氣讓李 香蘭動心的吧,但兩人聚少離多的生活還是讓這段婚姻僅僅維持了五年而已。1958年,她和外交官大鷹弘墮入愛河,隨後再婚,從此退出影壇。
近年 來,年事已高的她極少露面,也難怪,有很多人,看到消息,都大吃一驚:怎麼,李香蘭才死嗎?我最後一次看到李香蘭出鏡,是她出來和所謂「方姥」的外孫女張 鈺見面,證明,「方姥」的遺物,正是川島芳子的,這也就是說,川島芳子很有可能逃過了國民政府的審判,隱居長春市郊30多年,直至1978年才去世。
李香蘭和川島芳子的關係極為密切,因日語中,芳子和她的真名淑子同音,所以兩人一度以兄妹相稱(川島女扮男裝)。自傳中,她不僅專門寫到川島,而且,在書的最後,李香蘭竟不惜篇幅,將民國三十六年河北法院對川島芳子的死刑判決書十頁全文收錄,這是另一種紀念嗎?
褪色照片,往事難追,冷雨中,酒意漸濃。別了,李香蘭,那一個世紀,那一段傳奇。
2014年9月12日星期五
賞月(陶傑)
賞月
/頭條日報 桃花源 2014-09-11/
日本人也過中秋節,日本人稱「月見」,跟三月賞櫻的「花見」一樣。還在神社演古樂、穿古裝、吃一種雪白的糯米團子,跟月色的亮白相呼應。
現在多了許多人知道中國古代最精華的唐宋文化,今天都保存在日本。日本至今還保存成年禮:男子戴冠,女子及笄,都穿古服,儀式盛大,有點像西方的Debutante,甚麼叫禮儀之邦,這就是了。
中秋節是中國最重要的節日,對,而不是冬至或者過年。因為中秋節的人文情懷,為中國文化所特有。對於月的聯想,東西方不一樣,英文形容月有一個字叫Lunar,來源於拉丁文,但Lunar的詞根,又與「瘋狂」,Lunatic相通。西方文化認為月亮的陰性誘發黑暗力量:傳說裏的人狼、吸血鬼、活死人,都有周期性,月有陰晴圓缺,人的精神狀態也有高低起伏,人性中瘋狂的因子也會像月蝕一樣大爆發。
但是在中國文化裏,月亮一直是詩意的寄託,古人賞月,在唐詩宋詞之中最為常見,唐宋兩朝是中國文化最鼎盛的時期,也就是說,月與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相結合,成熟於唐宋時期。這幾百年間,中國但凡有文化的人,賞月是他們的共識,賞月的主題是感歎時間永恒,人生短促,古往今來共享一月,譬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此一情懷非常寬廣,望月思人,感覺自己與世界有聯繫,和過去與未來是一種延續,人生不是那麼孤獨。
香港要學生接受國情教育,只要把中國歷代文學裏和月亮有關的作品,選一系列精品出來,列為必讀的教材,不愁香港學生不識中國文化,也不愁下一代中文衰退。這些精品當中,必讀有二,都是蘇東坡的作品,一首《水調歌頭》的詞,一篇是文章《赤壁賦》。蘇東坡的這首《水調歌頭》,題識當中就有「中秋」兩個字,寫給他的弟弟,在中國尚有文化的時代,這首詞一向被認為是中秋詩詞之冠,後來台灣音樂人梁弘志為之譜曲,由鄧麗君唱成了一首金曲。蘇東坡是一個很有情趣與見識的人,這首詞寫得溫柔婉轉,但《赤壁賦》風流瀟灑,或許堪稱千百年裏最好的文章。
賞月不是為了玩樂,而是因為思人,甚至超脫俗世,想到宇宙之永恒,中秋團圓,而不是中秋快樂。在中國文化裏,賞月是很精緻的一件事。但今天的香港,傳統的花燈早已消失,孩童都玩熒光棒,紅紅綠綠,色彩俗氣,聲浪喧嘩,大家製造月餅盒的浪費,鄰近地區還有公款送月餅之習俗,「賞」甚麼月?
/頭條日報 桃花源 2014-09-11/
日本人也過中秋節,日本人稱「月見」,跟三月賞櫻的「花見」一樣。還在神社演古樂、穿古裝、吃一種雪白的糯米團子,跟月色的亮白相呼應。
現在多了許多人知道中國古代最精華的唐宋文化,今天都保存在日本。日本至今還保存成年禮:男子戴冠,女子及笄,都穿古服,儀式盛大,有點像西方的Debutante,甚麼叫禮儀之邦,這就是了。
中秋節是中國最重要的節日,對,而不是冬至或者過年。因為中秋節的人文情懷,為中國文化所特有。對於月的聯想,東西方不一樣,英文形容月有一個字叫Lunar,來源於拉丁文,但Lunar的詞根,又與「瘋狂」,Lunatic相通。西方文化認為月亮的陰性誘發黑暗力量:傳說裏的人狼、吸血鬼、活死人,都有周期性,月有陰晴圓缺,人的精神狀態也有高低起伏,人性中瘋狂的因子也會像月蝕一樣大爆發。
但是在中國文化裏,月亮一直是詩意的寄託,古人賞月,在唐詩宋詞之中最為常見,唐宋兩朝是中國文化最鼎盛的時期,也就是說,月與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相結合,成熟於唐宋時期。這幾百年間,中國但凡有文化的人,賞月是他們的共識,賞月的主題是感歎時間永恒,人生短促,古往今來共享一月,譬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此一情懷非常寬廣,望月思人,感覺自己與世界有聯繫,和過去與未來是一種延續,人生不是那麼孤獨。
香港要學生接受國情教育,只要把中國歷代文學裏和月亮有關的作品,選一系列精品出來,列為必讀的教材,不愁香港學生不識中國文化,也不愁下一代中文衰退。這些精品當中,必讀有二,都是蘇東坡的作品,一首《水調歌頭》的詞,一篇是文章《赤壁賦》。蘇東坡的這首《水調歌頭》,題識當中就有「中秋」兩個字,寫給他的弟弟,在中國尚有文化的時代,這首詞一向被認為是中秋詩詞之冠,後來台灣音樂人梁弘志為之譜曲,由鄧麗君唱成了一首金曲。蘇東坡是一個很有情趣與見識的人,這首詞寫得溫柔婉轉,但《赤壁賦》風流瀟灑,或許堪稱千百年裏最好的文章。
賞月不是為了玩樂,而是因為思人,甚至超脫俗世,想到宇宙之永恒,中秋團圓,而不是中秋快樂。在中國文化裏,賞月是很精緻的一件事。但今天的香港,傳統的花燈早已消失,孩童都玩熒光棒,紅紅綠綠,色彩俗氣,聲浪喧嘩,大家製造月餅盒的浪費,鄰近地區還有公款送月餅之習俗,「賞」甚麼月?
2014年9月9日星期二
半桶水歷史下的不可思議靈異事件?
上年去越南,越南個導遊話越南人對越南歷史不熟悉也不感興趣,反而他們對中國歷史更為熟悉和關心,可能同大量中國歷史電視劇在當地播出有關,也可能是他們對越南本國歷史沒有興趣,甚麼院氏、甚麼黎朝、甚麼占婆,他們也好像不太關心。這與韓國和日本不一樣,韓國人和日本人對自己的歷史很關心在意,雖然他們也對中國歷史有興趣,但必定對自己的歷史有所認識,可能教育有關,也可能與本土意識有關。
相對香港,香港人對中國歷史的認識程度一定高於香港的歷史,關心程度在以往也是以關心中國歷史為先,所以很多人會站在中國皇帝的角度去分析問題,例如把英國從滿清皇帝手中取得香港,他們會視為從自己搶走香港的角度。
他們好像更關心和熟悉中國歷史卻對香港亮不認識,這些人就八十年代的民主回歸派,他們是社會精英,由於當時的香港是精英制度,精英對當時的社會輿論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中國要收回香港,其中一樣要做的是統一輿論,於是中國統戰部派出間諜影響學界的精英階層,間諜不是全部,其實大部份都是真心地相信民主回歸,前述所講,他們根本就對香港的歷史幾近無知,甚致連東南亞的歷史,如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分離的歷史,全不知情,結果是一心一意相信一黨專政的中國,這些人很多是支持自由民主,卻對由港人公投確認中英聯合聲明持反對態度,在沒有人民授權下的主權轉移,在中國要強盛殖民地要消失的大旗下,變得不再重要!
其實在八十年代,只要看看他們如何對待西藏,當然對這些八十年代的精英來說,西藏歷史完全不關心,也只要他們讀讀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歷史,當然不是中原皇朝的歷史,他們也沒有興趣,結果是被中國的甜言蜜語所欺騙,那不是時代的問題,當時大部份的英國殖民地的結束都需要公投決定,那是國際慣例,當時這些精英是應該知悉這些事情,當時這些知識份子好像著了魔似的,居然把盲目的民族主義放在自由人權之上,令人嘖嘖稱奇。
當時的精英,今日都變成中年,面對當年的靈異事件,判斷錯誤、反省、改正是正常人的反應,否則只是一班不負責的成年人而矣!
相對香港,香港人對中國歷史的認識程度一定高於香港的歷史,關心程度在以往也是以關心中國歷史為先,所以很多人會站在中國皇帝的角度去分析問題,例如把英國從滿清皇帝手中取得香港,他們會視為從自己搶走香港的角度。
他們好像更關心和熟悉中國歷史卻對香港亮不認識,這些人就八十年代的民主回歸派,他們是社會精英,由於當時的香港是精英制度,精英對當時的社會輿論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中國要收回香港,其中一樣要做的是統一輿論,於是中國統戰部派出間諜影響學界的精英階層,間諜不是全部,其實大部份都是真心地相信民主回歸,前述所講,他們根本就對香港的歷史幾近無知,甚致連東南亞的歷史,如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分離的歷史,全不知情,結果是一心一意相信一黨專政的中國,這些人很多是支持自由民主,卻對由港人公投確認中英聯合聲明持反對態度,在沒有人民授權下的主權轉移,在中國要強盛殖民地要消失的大旗下,變得不再重要!
其實在八十年代,只要看看他們如何對待西藏,當然對這些八十年代的精英來說,西藏歷史完全不關心,也只要他們讀讀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歷史,當然不是中原皇朝的歷史,他們也沒有興趣,結果是被中國的甜言蜜語所欺騙,那不是時代的問題,當時大部份的英國殖民地的結束都需要公投決定,那是國際慣例,當時這些精英是應該知悉這些事情,當時這些知識份子好像著了魔似的,居然把盲目的民族主義放在自由人權之上,令人嘖嘖稱奇。
當時的精英,今日都變成中年,面對當年的靈異事件,判斷錯誤、反省、改正是正常人的反應,否則只是一班不負責的成年人而矣!
2014年9月8日星期一
民主回歸派會認錯嗎?
香港的政改咨詢,咨詢中香港人的意見好清楚要公民提名,致少是有合理參選的選舉,人大的決定最後沒有公民提名,甚致是合理參選都沒有,維持四大界別,與香港人的意見南轅北轍。
有人話不應責罵當年的民主回歸派,因為在當時的時空,他們做出如此的動作也是合理的!同樣的理由,可以用在史太林、毛澤東甚致任何事件身上,因為每一個時代都有他的合理性,嘉定三屠楊州十日也是有當時代背景而發生,也不必太過苛責滿清了。
其實香港人在那個時期,絕大部份人都希望維持現狀,但打著民族主義大旗的民主回歸到處招瑤,不支持回歸的人都被打成支持南京條約、中華民族的罪人,工商界要求維持現狀又被打利益集團,民主回歸派在未得到村民同意之下就代他們作出了一個違反村民意願的決定,在當時的精英制度下,這班民主回歸代表的精英階層、大學生和學者的意見左右社會言論。
這不是甚麼有沒有權力的問題,而是當時他們代表的精英問題,他們聲稱支持民主自由,卻連基本的民意授權,公投前途的要求也不去提出,也反對主權換治權等的主張,把香港人普遍要求維持現狀變成支持民主回歸,又支持在沒有得到香港人授權下的中英聯合聲明,這不是甚麼的新的換意,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殖民地前途都有很案例可以參考,他們用香港的繁榮安定作出賭博,賭博中國的民主發展可以前進和配合香港的民主發展。
八九六四是一個時刻令他們覺醒回歸殺人政權的恐怖,他們沒有作出反省,反而是民族主義高於人權的保障,繼續又傾又切和理非非向中國爭取民主,結果造成今日的悲劇。民主回歸派在八十年代是沒有權力的一群,但不等於沒有影響力,沒有知道這班知識份如果與工商合作堅持要求維持現狀的結果會如何,歷史也沒有如果,但作為民主自由的支持者,當時他當時的判斷是錯誤!
其實更重要的反省,如果今日證實民主回歸論是真正破產,當年有份支持民主回歸或不反對回歸中國的社會精英是否也要面對自己的錯誤呢,一個真誠的道歉可以嗎??他們在六四事件上要求中共反省道歉改過,追究屠城責任。但面對自己的錯誤就模模糊糊,和稀泥,認錯和反省在中國人社會中真的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有人話不應責罵當年的民主回歸派,因為在當時的時空,他們做出如此的動作也是合理的!同樣的理由,可以用在史太林、毛澤東甚致任何事件身上,因為每一個時代都有他的合理性,嘉定三屠楊州十日也是有當時代背景而發生,也不必太過苛責滿清了。
其實香港人在那個時期,絕大部份人都希望維持現狀,但打著民族主義大旗的民主回歸到處招瑤,不支持回歸的人都被打成支持南京條約、中華民族的罪人,工商界要求維持現狀又被打利益集團,民主回歸派在未得到村民同意之下就代他們作出了一個違反村民意願的決定,在當時的精英制度下,這班民主回歸代表的精英階層、大學生和學者的意見左右社會言論。
這不是甚麼有沒有權力的問題,而是當時他們代表的精英問題,他們聲稱支持民主自由,卻連基本的民意授權,公投前途的要求也不去提出,也反對主權換治權等的主張,把香港人普遍要求維持現狀變成支持民主回歸,又支持在沒有得到香港人授權下的中英聯合聲明,這不是甚麼的新的換意,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殖民地前途都有很案例可以參考,他們用香港的繁榮安定作出賭博,賭博中國的民主發展可以前進和配合香港的民主發展。
八九六四是一個時刻令他們覺醒回歸殺人政權的恐怖,他們沒有作出反省,反而是民族主義高於人權的保障,繼續又傾又切和理非非向中國爭取民主,結果造成今日的悲劇。民主回歸派在八十年代是沒有權力的一群,但不等於沒有影響力,沒有知道這班知識份如果與工商合作堅持要求維持現狀的結果會如何,歷史也沒有如果,但作為民主自由的支持者,當時他當時的判斷是錯誤!
其實更重要的反省,如果今日證實民主回歸論是真正破產,當年有份支持民主回歸或不反對回歸中國的社會精英是否也要面對自己的錯誤呢,一個真誠的道歉可以嗎??他們在六四事件上要求中共反省道歉改過,追究屠城責任。但面對自己的錯誤就模模糊糊,和稀泥,認錯和反省在中國人社會中真的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2014年9月6日星期六
「民主回歸」之死(陶傑)
「民主回歸」之死(陶傑)
本港有學者表示懊悔,聲稱三十年前,誤信所謂「民主回歸」,以為中國會讓香港有民主普選,反責英國堅持「不平等條約」。現在才知道,太天真了。
主張「民主回歸」的一位資深學者,最近病逝。可憐這些活在象牙塔裏的讀書人,盼望香港「民主回歸」,像沙田那尊揹着孩子、盼丈夫從西方回來的望夫石一樣,盼成了石頭,也不會有「民主回歸」。
香港的學者,有許多讀「社會科學」:社會學、政治學、行政管理、社工。「社會科學」(Social Sciences)在西方,屬於左傾理想主義份子的大本營,這個類別,在香港,最大的問題,是缺乏歷史的基礎訓練,尤其是:一,由一九二一年開始的中共史;二,三千年來的中國歷史;三,自一七八九年以來的世界史。
不但要有這三大歷史系統的訓練,而且還要有在這三條史脈之間比對分析的能力,從而認識中西文化。
但香港的社會學者,像逝世的那位,許多只讀過馬克思主義,海耶克,加一點人權理論,遠遠不足夠應付一九九七年一個成為中國特區的香港面臨的種種現實挑戰,正如讀醫科,也必須懂得中學程度的化學、生物、物理,沒有這一層基礎,怎樣研讀內外科,細菌學和病理學?
一九九七年之後,絕對沒有「民主回歸」這回事,只要讀過一九五○年之後的現代中國史,包括「公私合營」、批判「武訓傳」,批判胡風,然後藉一本《紅樓夢》,政治批判俞平伯,直到一九五七年的「反右」為止,就會一清二楚。但是到今日,以上的幾件事,香港人又有幾個聽說過,幾個明白,又有幾個看得透?
「民主回歸」之虛妄幼稚,在於香港社會學者之無知。他們是殖民地香港教育培養出來的一群,沉迷於千萬字的「論述」,而昧於常識;記得太多的西方學術名詞和著作名稱,但記不得一九五○年到一九五七年中國的大事,他們空談「民主回歸」,「民主中國」,正如空讀怎樣有一天可以令阿拉伯世界的十六億伊斯蘭人口都吃豬肉,最後,荒廢了他們的生命,也誤導了香港的蒼生。
主張「民主回歸」的一位資深學者,最近病逝。可憐這些活在象牙塔裏的讀書人,盼望香港「民主回歸」,像沙田那尊揹着孩子、盼丈夫從西方回來的望夫石一樣,盼成了石頭,也不會有「民主回歸」。
香港的學者,有許多讀「社會科學」:社會學、政治學、行政管理、社工。「社會科學」(Social Sciences)在西方,屬於左傾理想主義份子的大本營,這個類別,在香港,最大的問題,是缺乏歷史的基礎訓練,尤其是:一,由一九二一年開始的中共史;二,三千年來的中國歷史;三,自一七八九年以來的世界史。
不但要有這三大歷史系統的訓練,而且還要有在這三條史脈之間比對分析的能力,從而認識中西文化。
但香港的社會學者,像逝世的那位,許多只讀過馬克思主義,海耶克,加一點人權理論,遠遠不足夠應付一九九七年一個成為中國特區的香港面臨的種種現實挑戰,正如讀醫科,也必須懂得中學程度的化學、生物、物理,沒有這一層基礎,怎樣研讀內外科,細菌學和病理學?
一九九七年之後,絕對沒有「民主回歸」這回事,只要讀過一九五○年之後的現代中國史,包括「公私合營」、批判「武訓傳」,批判胡風,然後藉一本《紅樓夢》,政治批判俞平伯,直到一九五七年的「反右」為止,就會一清二楚。但是到今日,以上的幾件事,香港人又有幾個聽說過,幾個明白,又有幾個看得透?
「民主回歸」之虛妄幼稚,在於香港社會學者之無知。他們是殖民地香港教育培養出來的一群,沉迷於千萬字的「論述」,而昧於常識;記得太多的西方學術名詞和著作名稱,但記不得一九五○年到一九五七年中國的大事,他們空談「民主回歸」,「民主中國」,正如空讀怎樣有一天可以令阿拉伯世界的十六億伊斯蘭人口都吃豬肉,最後,荒廢了他們的生命,也誤導了香港的蒼生。
陶傑
2014年9月2日星期二
哀傷民主夢 (中國前外交官 楊恒均)
哀傷民主夢 (中國前外交官 楊恒均)
8月31日,先是收到新華社快訊:澳門特區第四屆行政長官選舉投票結束,唯一的候選人崔世安以380票當選澳門第四任行政長官。下午又收到新華社消息: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31日下午表決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普選問題和2016年立法會產生辦法的決定。然後是手機資訊:「佔中今晚7-9點聚會」。
這些新聞與資訊讓我陷入紊亂的思緒中,並很快就莫名其妙的傷感起來。我1992年作為中資公司外派人員到香港工作到1997年,過去四年又有一半時間在香港度過,可能屬於大陸人中對香港比較了解的。而我更多的是通過了解香港人,加深了對自己、對大陸人的了解。香港人的教育水準與素質都是世界上最高的,1840年後雖然一直在中英夾縫中生存,卻最終贏得了世界範圍內最成熟的自由與法治城市的美名。同為中國人,我能深深體會到大陸人同香港人之間的區別。
然而今天,我的傷感正是因他們而來。我一直在關注香港,也接觸了為數不少的大陸涉港官員與智囊人士,更不用說從電視媒體和報刊雜誌上看他們侃侃而談了。每一次聽他們談論香港,我都有一種提心吊膽甚至膽戰心驚的感覺,深怕他們又突發奇想,弄出了「治理」香港人的新辦法與新思路。
現在香港這個「普選」完全是中國特色的選舉,根本不是一國兩制!鄧小平當初在主導制訂《基本法》時說「宜粗不宜細」,定下大原則後,在不少問題上故意留下了模糊的空間,他一定是看到未來的幾代可能會有改變和進步,也相信後人的智慧,他不願意限制死香港,綑綁住中國。他在強調香港五十年不變後,還強調要在內地「再造幾個香港」,然而這些年過去了,大陸一些人在國家治理與城市管理上有甚麼變化與改進?內地擁有自由和法治的「香港」一個也沒有造出來,反而在他們的設想與計劃下,香港很可能變成另一個內地城市。
當一些官員談起香港的時候,我分明感到一個「宗主國」甚至「主子」的傲慢心態。在一些主管香港事務的官員眼中,「一國兩制」成了恩賜,香港人能夠享受到的「自由」與「法治」也是因為他們開恩。一個內地官員親口對我說,香港人這麼多年都享受了如此寬鬆的自由和法治,為甚麼不知道感恩?為甚麼還同北京作對?他說這話時候的滿臉疑惑讓我疑惑不已。
也難怪,中共官員一直在用這樣的心態與手法管理中國的每一個城市,每一個地方的居民在他們眼中都是一樣,也必須是一樣的。當他們說「愛國」的時候,大陸人有幾個會不明白?那歸根結柢就是愛他們──可是,看看你們貪污腐敗的程度,看看掌握槍桿子的徐才厚的無恥和掌握刀把子的周永康的可惡,看看幾乎無官不貪的現狀,你們怎麼能夠指望人們把愛國同愛你們硬扯在一起?大陸人暫時還沒得選擇,但享受自由和法治的香港人有啊。
這麼多年對香港的了解,我知道香港人都是中國人,但香港人一定不想在思想與文化上和大陸人一樣。高素質的香港人希望有一人一票的民主選舉,我相信,他們絕對不會選出同中央政府對抗、甚至不愛中國而愛外國的人士,可他們真的擔心由小圈子提名的特首候選人像目前大陸一抓一個準的那些省委書記、那些市長一樣啊,難道這真有那麼難以理解的?
當一些官員高舉「愛國」與「國家安全」的大棒教訓港人的時候,他們是否知道,我們這些走遍世界的華人,常常在世界各國炫耀中國的東方明珠香港?那裏有最好的法治,還有普遍高要求的道德標準,社會治安良好,秩序井然。我的傷感如此強烈,原因正是百年前開始追求民主憲政,至今還遙遙無期,最早他們說中國還太窮,不能搞民主,於是大家不管白貓黑貓,拚命賺錢;等到有錢了,他們又說中國人素質太低,不適合民主,於是我們聽話,好好學習,希望他們認為我們已經達到了他們要求的素質;等到教育水平也提高到一定程度時候,他們突然說,民主不適合中國,那是西方的一套;於是我們開始抗爭,說那就給我們東方的一套,給我們中國特色的民主吧,於是他們又說了:你們其實已經民主了,難道你們沒有感覺到?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於是他們開始維穩,開始打壓異己。
看着香港,想着中國,我的傷感濃得有如北京的霧霾,難以化開。
楊恒均
中國前外交官
8月31日,先是收到新華社快訊:澳門特區第四屆行政長官選舉投票結束,唯一的候選人崔世安以380票當選澳門第四任行政長官。下午又收到新華社消息: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31日下午表決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普選問題和2016年立法會產生辦法的決定。然後是手機資訊:「佔中今晚7-9點聚會」。
這些新聞與資訊讓我陷入紊亂的思緒中,並很快就莫名其妙的傷感起來。我1992年作為中資公司外派人員到香港工作到1997年,過去四年又有一半時間在香港度過,可能屬於大陸人中對香港比較了解的。而我更多的是通過了解香港人,加深了對自己、對大陸人的了解。香港人的教育水準與素質都是世界上最高的,1840年後雖然一直在中英夾縫中生存,卻最終贏得了世界範圍內最成熟的自由與法治城市的美名。同為中國人,我能深深體會到大陸人同香港人之間的區別。
然而今天,我的傷感正是因他們而來。我一直在關注香港,也接觸了為數不少的大陸涉港官員與智囊人士,更不用說從電視媒體和報刊雜誌上看他們侃侃而談了。每一次聽他們談論香港,我都有一種提心吊膽甚至膽戰心驚的感覺,深怕他們又突發奇想,弄出了「治理」香港人的新辦法與新思路。
現在香港這個「普選」完全是中國特色的選舉,根本不是一國兩制!鄧小平當初在主導制訂《基本法》時說「宜粗不宜細」,定下大原則後,在不少問題上故意留下了模糊的空間,他一定是看到未來的幾代可能會有改變和進步,也相信後人的智慧,他不願意限制死香港,綑綁住中國。他在強調香港五十年不變後,還強調要在內地「再造幾個香港」,然而這些年過去了,大陸一些人在國家治理與城市管理上有甚麼變化與改進?內地擁有自由和法治的「香港」一個也沒有造出來,反而在他們的設想與計劃下,香港很可能變成另一個內地城市。
當一些官員談起香港的時候,我分明感到一個「宗主國」甚至「主子」的傲慢心態。在一些主管香港事務的官員眼中,「一國兩制」成了恩賜,香港人能夠享受到的「自由」與「法治」也是因為他們開恩。一個內地官員親口對我說,香港人這麼多年都享受了如此寬鬆的自由和法治,為甚麼不知道感恩?為甚麼還同北京作對?他說這話時候的滿臉疑惑讓我疑惑不已。
也難怪,中共官員一直在用這樣的心態與手法管理中國的每一個城市,每一個地方的居民在他們眼中都是一樣,也必須是一樣的。當他們說「愛國」的時候,大陸人有幾個會不明白?那歸根結柢就是愛他們──可是,看看你們貪污腐敗的程度,看看掌握槍桿子的徐才厚的無恥和掌握刀把子的周永康的可惡,看看幾乎無官不貪的現狀,你們怎麼能夠指望人們把愛國同愛你們硬扯在一起?大陸人暫時還沒得選擇,但享受自由和法治的香港人有啊。
這麼多年對香港的了解,我知道香港人都是中國人,但香港人一定不想在思想與文化上和大陸人一樣。高素質的香港人希望有一人一票的民主選舉,我相信,他們絕對不會選出同中央政府對抗、甚至不愛中國而愛外國的人士,可他們真的擔心由小圈子提名的特首候選人像目前大陸一抓一個準的那些省委書記、那些市長一樣啊,難道這真有那麼難以理解的?
當一些官員高舉「愛國」與「國家安全」的大棒教訓港人的時候,他們是否知道,我們這些走遍世界的華人,常常在世界各國炫耀中國的東方明珠香港?那裏有最好的法治,還有普遍高要求的道德標準,社會治安良好,秩序井然。我的傷感如此強烈,原因正是百年前開始追求民主憲政,至今還遙遙無期,最早他們說中國還太窮,不能搞民主,於是大家不管白貓黑貓,拚命賺錢;等到有錢了,他們又說中國人素質太低,不適合民主,於是我們聽話,好好學習,希望他們認為我們已經達到了他們要求的素質;等到教育水平也提高到一定程度時候,他們突然說,民主不適合中國,那是西方的一套;於是我們開始抗爭,說那就給我們東方的一套,給我們中國特色的民主吧,於是他們又說了:你們其實已經民主了,難道你們沒有感覺到?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於是他們開始維穩,開始打壓異己。
看着香港,想着中國,我的傷感濃得有如北京的霧霾,難以化開。
楊恒均
中國前外交官